图为坪山创新广场。
6月24日下午,市政府召开推进深圳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以下简称工作会议),会上提出了瞄准三个“一流”做好深圳国家高新区扩区规划建设工作——培育一流的高新技术企业,布局一流的科技产业,营造一流的创新生态。
本次会议明确了坪山高新区作为深圳国家高新区核心园区的定位,也为全力打造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坪山指明了方向。
无论从面积还是建设标准,百世珑庭是什么产权,抑或是运行机制上,坪山高新区承载深圳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未来发展的核心,为深圳的创新发展贡献“坪山力量”。
提供坚实的空间保障
扩区后的深圳高新区以159.5平方公里的面积在全国高新区中排名第二,坪山高新区总规划面积达51.6平方公里,是深圳高新区5个园区中面积最大的园区。也就是说,坪山高新区从面积上占据了整个深圳高新区三分之一的“版图”,能够为深圳高新区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空间保障。
坪山高新区拥有全市少有的可供连片开发的产业用地,现可直接利用的连片产业用地达2平方公里。未来,绿本房产证过户,坪山高新区将把空间拓展作为重要基础性工作,在城市更新、空间整备、土地供应等方面积极探索,优先重点做好燕子湖等片区的土地整备。目前正以“大兵团”作战全力推进较大面积产业空间整备,力争年内释放5平方公里优质连片产业空间,未来可开发用地潜力面积达17平方公里。
近期,坪山高新区正加快推进高新北、高新南等片区规划。其中,高新北片区面积5.36平方公里,重点打造昂鹅产业城和新能源总部基地;高新南片区面积3.9平方公里,主要以协同深圳技术大学的研发、智能制造及创新服务为主,规划打造产学研一体的田心科技城。
值得关注的是,昂鹅产业城和田心科技城分别是围绕地铁14号线、16号线打造的创新载体群,包括大量利用地铁上盖物业打造创新空间。
同时,在创新载体建设方面,创新广场已投入使用,生物加速器二期等一批创新载体专业园区正在加紧建设中。同时,坪山将推动老旧园区连片升级,鼓励和支持各主体建设创新型产业用房,为科技创新项目落地提供更多低成本、高质量的优质发展空间。
聚焦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本次工作会议提出重点布局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机器人、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在高新区率先搭建应用场景,为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的应用提供平台,打造新技术率先应用高地和示范地。而这些产业方向,坪山高新区基本上都有布局。
坪山区有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出口加工区4块国家级“金字招牌”,初步形成了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等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
生物医药产业以中小微创新企业、原创企业为主,重点发展生物制药、高端医疗器械和生物技术三大细分领域,集聚了包括世界500强赛诺菲、国药等在内的350余家企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充分发挥核心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打造以关键环节核心部件(集成电路)、终端智能制造和5G通信技术应用为发展核心的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第三代半导体产业,主攻芯片、材料、设备及器件、整机终端生产领域,集聚了中芯国际、昂纳科技等行业知名企业。
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产业依托国家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和深圳智能网联交通测试示范平台,形成了从电池、电机、电控到整车的全产业链研发制造能力,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关键零部件及材料的研发、生产、检验检测等领域,聚集了比亚迪等一批知名企业。
以更高标准、更高起点、更高水平做好规划建设
在本次工作会议上,坪山区提出将探索通过“高新区建设领导小组—小组办公室—运营公司”三级体系,加快建立高位推动、高效运转、专业运营的坪山高新区“委区共建”机制。这意味着,坪山高新区将以更高规格、更大活力、更快效率进行运作。
同时,坪山高新区还将对标荷兰埃因霍温等世界一流园区,以前瞻性眼光、国际化视野构建“1+N”宏观规划体系,以更广阔的视角,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坪山高新区规划。
打造良好创新环境
本次会议提出,高新区在功能布局上,要坚持交通先行,把交通组织好,把公共配套设施建好、把环境做好,把服务做好,让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人才工作生活学习更加方便、舒适和愉悦。同时要创新政策机制,不走传统的行政化老路,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机制、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升高新区管理的现代化专业化水平。
目前,坪山区已有深圳技术大学一所高等院校,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等国际名校的合作项目也已落地……创新环境日趋完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坪山区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完善政策链,以区委一号文形式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创新坪山建设加快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科技创新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出台了“科技创新20条”系列政策,针对初创型企业,重点在人才团队、项目落户、创新创业、创新产品等方面予以专项扶持;针对成长型企业,重点在企业研发、产学研协同创新、创新平台建设等创新环节上予以扶持。出台了“实体经济20条”系列政策,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