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9点,中英街两侧的商铺,忙碌地接待着熙熙攘攘的购物旅游人群;盐田港,在声声船鸣中开启了又一个货运往来的日子;大百汇生命健康产业园,工程师们正热烈讨论着如何实施下一步技术开发;大梅沙海滨公园的沙滩上,深圳机场东租房,迎来一群群戏水玩耍的游客……这是广东深圳市盐田区日常可见的场景。 盐田,位于深圳市东部,东起大鹏湾揹仔角与大鹏新区相接,西至梧桐山与罗湖区相邻,南连香港新界,是深圳唯一与香港海陆相连地区。从见证中国百年沧桑巨变的沙头角小镇出发,到单港集装箱年吞吐量世界第一、拥有近百条航线联通全球的盐田港,历经多年发展的盐田区,已经从一个一穷二白的海边渔村发展成今日人均GDP超过25万元的现代化国际化滨海城区,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兼备的发展道路。
日出沙头,月悬海角
“日出沙头,月悬海角。”相传沙头角因此美景而得名。在这个位于祖国南海之滨、连接着香港北区与深圳盐田区的小镇里,深圳布吉小产权房出售,有一条长约250米、宽不足7米的街道,中间由8块界碑为界,一边是香港,一边是深圳。这就是闻名遐迩“一街两制”的中英街。 “中英街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民族百年沧桑的历史,保留至今的中英界碑不仅是英国殖民主义瓜分和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和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见证。”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前馆长梁霄表示。 20世纪30年代,当地乡民开始在干涸的小河床上摆地摊做生意,搭建房屋,形成了中英街的雏形。据当地老人讲述,居住在香港一侧的华人把这条紧挨香港的半边街称为“中英街”;而居住在深圳一侧的居民则把这条紧挨华界的半边街称为“中兴街”,有着盼望中国早日兴旺之意。由此,“一街两名”就是中英街早期形成的布局。 自1952年开始,小街两边由港英政府边防警察和广东省边防部队分别管理,形成了中英街“一街分治”的政治格局,且一直延续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设立,改革开放的春风让中英街开闸解禁。1983年,深港签订合作发展协议,中英街的商贸业开始逐步兴旺起来。1983年,沙头角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农村股份制企业——沙头角群利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保税工业区。 “中英街的开闸解禁,在深圳的改革开放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梁霄告诉记者,当年国营、集体、个体、合资、外资和股份制多种经营模式在中英街共存,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据资料记载,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英街华界一方的商店有160多家,新界有50多家。在这条小街中,汇聚了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5大金融网点。由于前来购物的顾客很多,中英街被称为“购物天堂”。 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香港自由行的开通,中英街的商贸业出现衰退,作为商业街的功能逐渐淡化,面临转型发展的课题。 据中英街管理局局长曾萌明介绍,近年来,在保留商贸定位的同时,中英街通过积极组织开展中英街文化节,深港美食、体育、文化交流活动,建立鱼灯舞民俗博物馆、鱼灯舞非遗广场,大力推广传承鱼灯舞、客家山歌等本土民俗文化,中英街正向文化旅游方向转变。 作为“一街两制”特色景区和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中英街具备发展商业、文化、旅游产业的独特优势。今年,中英街招商引进了十几个品牌商家,大力推动中英街商业向中高端转型,实现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