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嘉兴11月4日电(见习记者 刘方齐)“39”“25”“11”,在浙江嘉兴平湖市新埭镇星光村,村书记许强自豪地向记者举出三个数字:2017年星光村在平湖市法院涉诉纠纷39起,2018年下降到25起,2019年至今只有11起。
星光村涉诉纠纷走起了“下坡路”,靠的正是平湖近年来探索推广的“无讼”工作——调和息讼,就地化解矛盾。这一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不仅从源头上有效减少矛盾纠纷产生,更推动了传统无讼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融合。
3日,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顶级专家共聚首届陆稼书“息事无讼”文化与当代社会治理高峰论坛,围绕平湖“无讼”这一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探讨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及完善“诉源治理”机制的有效方法。
陆稼书雕像。 刘方齐 摄
源头活水塑平湖“无讼”文化
“无讼”理念与平湖有着特别的渊源,可追溯至被誉为“天下第一清廉”的平湖文化名人陆稼书。
“陆稼书任职嘉定、灵寿知县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法’的‘无讼’理念,深受百姓推崇,使得两县政清人和,庭可生草,以至无讼之境。”平湖市委书记祁海龙在论坛致辞中提及。
“以和为贵、乡党调处、义理断案”,陆稼书倡导的法律文化价值仍可“活用”于当下平湖基层社会治理。
近年来,平湖与国内其他兄弟县市区一样,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矛盾纠纷易发多发。同时,基层法院面临“案多人少”“案结事不了”的现实困境。
“面对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困难现状,平湖以先贤陆稼书‘息事无讼’文化为工作理念和导向,将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的关口前移,打造‘无讼村(社区)’。”祁海龙说。
2017年开始,平湖深挖“无讼”文化,积极探索创新,创设了“调解优先、诉讼断后”制度体系,打造了“息事无讼”的基层社会治理品牌。今年19月,平湖法院收案数同比下降8.2%,其中民商事案件收案数同比下降13.9%,逐渐形成了“不轻易言讼、不争讼”的良好氛围。
“平湖的‘无讼’实践是基因式的文化传递和传承。传统和现代治理文化交相辉映,激发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带来了村民的文化自律。”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姜晓萍说。
“无讼”工作室。 刘方齐 摄
“化讼”组合拳打造“平湖路径”
“无讼”不能只从字面理解。“‘无讼’并不是指完全没有诉讼,而是第一时间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在基层;‘无讼’也不是通过‘压讼’来掩盖矛盾,而是通过‘解讼’化解纠纷。”嘉兴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梁贤龙说。
在创建“无讼”村(社区)、成立“息事无讼”工作室的过程中,平湖创新提炼出了“提、议、调、督、评”的“无讼”五步工作法,纵深拓展“发现问题—协商讨论—调解处置—监督指导—协议评价”的无讼路径,搅动基层治理一池水。
新埭镇是先贤陆稼书“无讼理念”的发源地,2017年成为“息事无讼”工作机制试点。作为新埭镇星光村的一名村干部,沈晓斌在村里工作多年,群众基础好,高埗,工作能力强。如今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村里的无讼员。
“星光村目前有一支由8名党员干部、组长等组成的无讼员队伍,观澜,自成立以来,化解了不少矛盾。”沈晓斌举例,承包户、租赁户拖延租金是该村一大难题,以往年底收缴率在70%左右,有时遇到恶意拖欠、拒不缴纳,只能上诉公堂,费时费力。而开展“无讼”试点后,如今收缴率已接近100%。
首届陆稼书“息事无讼”文化与当代社会治理高峰论坛在平湖举行。 王刚 摄
“不止在农村,‘无讼’的理念其实对城市治理也有影响,比如红色物业。”祁海龙以近期平湖红色物业解决小区“停车难”问题为例,社区“红色议事厅”用减少5%绿化面积,增加140个车位,满足业主停车需求的办法,将矛盾纠纷的关口进一步前移,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市一级有“无讼工作中心”,镇一级建“无讼工作室”,村一级设“无讼站”;站里汇聚各方力量,无讼调解员、无讼志愿者、法律顾问、平安书记……平湖正通过打造“四平台一中心一网格”社会治理体系,完善“三治融合”机制。
对于平湖的“无讼”路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美国国家行政科学院院士杨开峰认为:“未来,‘平湖实践’或许能为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更好的经验,包括如何更好设立评估指标体系、如何更好探索应用科技和数据、如何更全面协调且重视成本收益,这些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