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小产权房网深圳小产权房网

2019龙岗对话:下好“民生棋”,经济红利蝶变民生福利

     国庆节前夕,一份百岁老人申请办理声明公证的资料引起了龙岗区公证处公证员莫玲的注意。在与老人的梁子萧先生取得联系后,莫玲了解到老人今年102岁,客家籍,不会写字,听不懂也不会说普通话,加上年事已高,出行不便。掌握到这些情况后,莫玲建议萧先生为老人刻章,自己则把办证所需的录音录像设备、印油、签字笔等一应工具准备好,并约定周六主动上门到坪地街道岳湖岗新村为老人家办理公证。随同莫玲前往的,还有一位客家籍工作人员。

图片1.png

“你们的工作我看在眼里,我是60年党龄党员,我要主动签约!” 9月20日,坪地街道吉祥一路北段项目业主梁瑞英主动来到街道土地整备中心签下补偿协议,并腾空祖屋配合征拆工作。吉祥一路北段项目全长约900米,建成打通后将促进辖区交通微循环。拆迁工作一直是民生实事难点,老人家的高风亮节,正是龙岗区民生实事工作的最美映证。

不论是百岁老人还是老党员梁瑞英,他们都是龙岗民生显微镜下的一抹光亮。

遥相呼应的,龙岗不久前出炉了一份半年大数据:GDP总量全市第二,增速全市第一,稳居“全国工业百强区”榜首。

但是,先天不足的龙岗民生发展一直存在诟病。城乡结合部、夹心饼干、医疗落后、教育薄弱……这几乎是很多老深圳人对于龙岗的认知。这些历史遗留的痼疾,到了下猛药,拔病根的时候。

如果不能与4000多亿GDP体量匹配,不能把经济发展红利转化为民生福利,不能快马加鞭,补齐民生短板,那么城市高质量发展就是空中楼阁。

对于500万龙岗人来说,市民对于获得感、幸福感最有发言权。刚刚过去的一年,龙岗九大类重点民生领域支出255.5亿元,占财政支出75.9%。面对数据的变化,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点点滴滴感同身受。

从补齐民生短板到高质量跨越,是龙岗民生工作的头件大事。如何从经济红利向民生福利蝶变,构建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现代民生体系?2019年的龙岗,将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让我们借助透镜,捕捉龙岗民生发展的“感光度”。

教育后起之秀,如何实现厚积薄发

 “大学最吸引我的是全英文授课。”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应用数学专业今年大三学生的许家祥从不讳言自己的选择。两年前的高考,许家祥以总分704的高分成为龙岗建区以来的第一位广东省理科状元。当全国状元们都选择了北大清华时,彼时,他的目光却投向了家门口的港中大(深圳)。

图片2.png

许家祥小学和初中就读于龙岗区新亚洲学校,高中考入华中师大龙岗附中。从小学到大学,他成为地地道道的龙岗人。“我更注重学习的本质,热于钻研,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知识。“我很憧憬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许家祥如是敞开自己的心扉。

他大概还不知道,现在,民治,来自全球的5500多名优秀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土生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家门口成为他的校友。

图片3.png

命运总是这么玄妙,在偶然中充满必然。

近年来,随着深圳市和龙岗区的产业升级,一大批优质企业进驻,大量高素质人才和原特区内居民移居龙岗,基础教育阶段学位需求迅速膨胀,优质学位更是紧缺。首当其冲,正是公办学位严重不足,政府建校财政压力巨大。不仅如此,整体办学水平也无法满足新城市居民对优质资源的要求。

教育资源、水平相对落后的龙岗,如何“煲”好这道民生的“头啖汤”?在龙岗人群的构成里,客家人占了较大比重。客家人骨子里低调务实重教育的DNA,给当地教育带来一次承传弘扬。

图片4.png

今年秋天,上海外国语大学龙岗附属学校落户龙岗,这是深圳引进的首个基础教育“海派”学校,也是龙岗出台“引进名校办名校2.0”政策后的又一实质性进展,至今,该区引进的知名教育品牌合办学校已达16所。

图片5.png

许家祥的母校华中师大龙岗附属中学,正是 “引进名校”政策的其中一所。

“龙岗教育要后发而起,就必须依靠改革创新。”龙岗区教育局局长丁左发如是解释。

该区教育局的一位负责人表示,龙岗为深圳乃至全国的一个重要探路就是合作办学。自2012年以来,政府撬动社会资本引进华中师大、华南师大、深大、深中等品牌,把更多的优质名校办到家门口。

另一番“探路”则在是全国率先启动政府资助学校试点改革,开设创新型公立学校。据观察,龙岗中心城的部分区办重点学校广受欢迎,很多家长为了一个学位“拼房子”“拼关系”。相比之下,位于中心城之外的一些“村小”教育水平相对偏低。

如何提升公办教育质量尤其是原“村小”的教育质量是关键一环。多年前,市民张先生提议,“把一些办学条件比较差的公办学校推向社会,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进而提升公办教育水平。”现在,张先生的这个愿望已经实现了。目前,政府资助学校成为龙岗教育的一大创新,麓城外国语小学、华南师大大运学校等4所政府资助学校的范例,建构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改革样本。

图片6.png

从“村小占八成”到“基础教育品牌合作办学集聚区”,龙岗似乎经历了时空穿越。

相得益彰的是,据业内人士透露,龙岗区委书记张勇两年时间调研走访教育工作就达25次,龙岗也成为深圳市唯一“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实验区”。

如果说基础教育是民生刚需,考验执政者的智慧,那么,高等教育作为“智核”,则考验官方的远见。

时间拨回五年前。2014年11月,深圳政府将大运新城2.66平方公里范围作为特色学院园独立办学的集中建设区,命名“深圳国际大学园”。几乎没有高校水土气候的龙岗,开始探索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也演绎高等教育的“深圳速度”。按照公开资料,包括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内,全区共有3所高等教育学校入驻深圳国际大学园并开办招生。目前,正在筹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深圳市音乐学院及配套建设的科研共享中心及院土村等,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工程学院也正在筹备中。

图片7.png

零基础、零起点的龙岗,为何对高等教育情有独钟?深圳民间独立观察人士陈宏对此剖析:高校不仅是为城市培养人才的乐土,更是涵养文化和灵魂的殿堂。只有高等教育发达了,基础研发制造才能发达。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中,深圳教育资源最薄弱,这种劣势成为了深圳迫切希望改变的一个方面。按照规划,到2025年,深圳的高校将达到20所左右,在校生25万人。深圳有望成为下一个中国高等教育的高地,未雨绸缪的龙岗,懂得抢占这波机遇。

一组官方数据可以映照:去年龙岗实际新增了1.56万个公办学位,规划新增学校项目数完成率为175% 。 3~6岁儿童毛入园率 100%。有各级各类办学单位665家,在校师生50多万人,龙岗孩子可以在家门口接受“从幼儿园到博士”的全序列教育……

该区一位负责人坦言,尽管学位依然无法满足全部学龄孩子的需求,但是龙岗区学位的增速,多年来居深圳前列。

对于一个基础教育薄弱的城区而言,这些数据依然是惊艳的。在经济红利转变为民生福利的“化学反应”中,教育何时能成为龙岗的竞争力,显然不再遥不可及。

图片8.png

家底薄弱的医疗保障,何以补齐短板

从公立医院建设全面加速,到“柔性引才”探索引才机制破解人才短板,从智慧医疗实现诊疗全流程网上办,到改革创新激发卫生事业活力,从基层医疗集团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到 “五常管理”树立现代化医院“龙岗标杆”,从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到基层社康中心也能挂上专家号,龙岗全面夯实医疗卫生系统基础,卫生事业发展掷地有声。

龙岗医疗为何可以固本培元,强筋健骨?在业内人士的分析里,小产权房,把改革创新作为破解难题的思维方式,激发了新的发展活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推进了医疗卫生综合实力的跃升,立足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切实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最终才有了脱胎换骨的局面。

图片9.png

和教育的“先天不足”差不多,龙岗医疗卫生体系底子薄、起步慢、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撕掉这个标签,让经济发展与医疗保障相得益彰,是龙岗必须下好的一盘棋。

去年12月,坐标南岭村。一座近30年历史的老医院被拆除,原址又启动重建龙岗区四院。几乎在相同时间,龙岗公立医院项目建设按下“加速键”,15个重大项目开工。一呼百应的是,2019年7月,龙岗中心医院外科综合楼工程等5个医院项目集中建设,再度掀起 “开工潮”。

图片10.png

透视深层因素,龙岗医疗卫生为什么能驶入“快车道”?对此有社会专家分析,医疗的最大成本是土地,而作为主要的推力,龙岗区政府与深圳市规土委签订了“委区合作框架协议”,破解土地约束这个重要瓶颈。

今年4月11日,深圳市龙岗区发改局、区卫健局联合印发一份全市首个区级医院建设标准《龙岗区公立医院建设标准提升指引》,同样的床位数,龙岗医院将更加“宽敞”,让医院人山人海和一床难求的景象成为过去时。

现在到龙岗的公立医院,在医院服务细节上做到更优,停车流程优化了,立体停车场启动建设,更加快捷便利;进医院,门诊大厅宽敞明亮,导诊标牌清晰醒目;去洗手间,绿意盎然的植物、干净卫生的环境、方便取用的洗手液、及时添加的厕纸… 这些点点滴滴的“小而暖”已在龙岗区公立医院成为现实。

图片11.png

以往,去医院看病挂号难、候诊时间长、检查缴费拿药几个楼层跑地折腾。如今在龙岗,通过智慧医疗的全方位搭建,这些现象极大缓解,龙岗区已经运行了深圳市首个区域统一公众门户应用“龙岗健康在线”,实现了就诊数据实时上传,健康档案、检查检验报告实时查看,挂号、候诊、缴费等诊疗全流程网上办。

从够用到好用,从告别“一床难求”到“体验优先拔高标准”,这是龙岗医疗卫生事业的又一次跨越。

实际上,医院不仅是就医者的医院,也是医护人员的医院。如何聚集高水平医疗人才,破解人才短板难题?龙岗用柔性引才政策,做了应景之答。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2015年龙岗在全国率先出台灵活的柔性引才政策,截止2018年底,累计柔性引进的医疗卫生人才中共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13人,国家级医学专业委员会二级分会副主任委员及以上17人,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12人,省级名医、名中医2人。

“柔性引才使龙岗提升了诊疗技术水平,推动了科学研究水平和医疗机构实力的提升,同时也为龙岗确保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立得高、长得快’,探索建立了一套引才机制。”龙岗区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说。

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相呼应,龙岗区多措并举,在国内、省内、市内开创了一系列改革先河,在广东省率先建成首个社康中心心电图远程集中诊断中心,在深圳市率先建设了全科医学技能培训中心和首个社区医疗机构医学检验服务协作网络。区内公立医院全部取消普通门诊患者静脉输液,成为国内首个在县区范围内全面停止普通门诊输液。敢啃公认最难进行精益管理的医院管理硬骨头,在国内率先实现县区级所有公立医院全面导入“五常管理”,万名员工大作战,12家公立医院448个科室完成验收,节约业务面积1.7万平方米,国内50余家单位前来参观学习,为创建现代化医院树立了“龙岗标杆”。

作为全国中医药改革的试点,龙岗区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开业不满五年获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创造了国内医院发展史上的“深圳速度”。

图片12.png

“城乡结合部”变身“公园之城”:摸路社会治理的龙岗经验

社会治理是一盘棋,每个环节步步紧扣,环环相联,缺一不可。

市民最为看重的公共服务是教育和医疗,这是责无旁贷的两道局。而以生态环境为代表的社会公共治理,也是民生看重的一大名片。作为深圳土地面积最大的城区之一,龙岗如何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成“最优质的公共产品”,使生态环境真正成为核心竞争力?

 “你无法想象,这里之前满是刺鼻的味道。”护河志愿者刘先生说,现在他最大的乐趣是一家老小去公园散步,感受西湖水的绿意盎然。

西湖水的变化,是龙岗治水提质、改善生态环境的一个微缩影。面对今年的106个治水提质建设项目,龙岗区正本清源,啃下每一块硬骨头。

彼时,让刘先生更加兴奋的是,园山街道将新建一座占地面积超一百万平方米的大型公园桐基山公园。 这样,他不用每到节假日就心心念念要去CBD逛莲花山公园。

图片13.png

也许可以从数字窥探一斑。按照官方部署,目前龙岗已建成公园221个,面积约2682公顷,今年将新建改造10个集生态、游憩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公园之城”影影绰绰。

环保领域也有数据:龙岗34条黑臭水体治理主体工程、764公里污水管网、1478个小区正本清源改造任务完成。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4天,PM2.5年均值为监测以来历史最好水平。

作为城市的后花园,公园是城市治理管理的一种“大学问”。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竞争力中心主任丁力谈到龙岗如何推进深圳“东进”时为龙岗“支招”:如果能够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样人才就可以在原特区内外流动起来,技术也可以流动,效率就会提升,就会促进区域的发展。眼下,生态环境成为龙岗区落实“东进战略”的一抹亮色。

图片14.png

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就在9月底,刚刚走马上任的龙岗区长代金涛便率队走访调研,深入社会治理最前线。

“工作不能犯教条主义,不能总拿数据指标说事,要多倾听群众意见、以群众的直观感受为依据,用科学的方法坚决消除扰民问题,构筑一个让群众满意的生态环境。”代金涛如是表达了他的“民生观”。这个姿态,也传达了一个信号:今后龙岗的社会治理将更接地气,更贴民生。

社会治理,在青山绿水外,需要另一面棱镜,那就是安全保障。

坂田街道的宝岗派出所,辖区面积12.9平方公里,实有人口22.6万,是全球知名企业华为公司总部所在地。被公安部评定为一级派出所。

在这个社区,“安全不出事“如同军规一般,而信息化就是民生安全的最好武器。一位派出所人士介绍,该所在辖区建成视频门禁系统,一些环境复杂的城中村还实现了传统盗抢案件“零”发案。利用大数据精准打防,提升了辖区打防管控整体质效。辖区划分成62个小网格,组建了一支62人的“安全顾问”队伍,对网格内群众逐人逐户提供矛盾纠纷排查调解等贴身服务。建立微信安全顾问群1460个,覆盖群众8万人。

图片15.png

这个弹丸之地,以科技为刃,打造了智慧警务“枫桥经验”2.0版,带来了基层社区综治的共建共治共享经验,也成为龙岗民生演进的一个样本。

对于龙岗民生版的 “速度和激情”,业内有识之士剖析,其中一个驱动力就是龙岗用好改革、干部、土地“三大优势”,坚守“强基础补短板、优环境重管理”的路径。

从鱼翔浅底到的无边花海 ,从公园之城到安全无忧 ,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昙花一现。点点滴滴的“小而暖”,正是实实在在民生体验的注脚。“家在龙岗”也会成为一张触手可及的名片。

他山之石、上善若水,是落地民生事实的最佳打开方式

《道德经》言,执大象,天下往。

坐拥500万人口、数十万商事主体的行政大区、产业大区、人口大区,龙岗传承了 “大象无形、海纳百川”精髓。

生于斯长于斯,龙岗是华为的福地。多年前,在面对“为什么深圳能够培育出华为?”的提问,深圳老书记李灏做出了精辟的回答:华为不是培育出来的,是自己长出的。营造好生长的气候,一片森林里总会长出几棵大树。

几年前,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此前面对“外迁传闻”时这样说到,华为总部永远不会离开深圳,因为深圳有良好的法治化水平。

他的这份信念,和500万龙岗人毫无二致。

华为这位科技巨人,同样也是民生的一位见证者,一种感光度。 500万人的选择,为龙岗民生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诠释。  

图片16.png

在先行示范区的时代语境下,龙岗这些年贡献了不少探路经验。以教育为例,通过“外引内联”,合作办学把更多的优质名校办到家门口。让医院凤凰涅磐拔地重生,让人才风云际会安居乐业,这些都是龙岗民生可以“后发而起”的重要经验样本。

​如果探索这些蜕变背后的根源,上善若水,或是龙岗落地民生实事的最佳打开方式。

实际上,在龙岗民生实事做什么,人大代表和群众有较大的“话语权”。从今年以来,各地街道的“问政会”此起彼伏。

“龙岗区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工作整体进度缓慢,请问区经济促进局,进度缓慢的原因是什么?”在去年9月的民生实事政协委员专题问政会上,政协委员聚焦民生热点频频发问,龙岗区相关部门直面问题一一作答。

今年7月11日,深圳市基层人大创新案例研讨推进会在龙岗区南湾街道联创科技园举行,集中展示全市各区基层人大的13个创新案例,其中龙岗人大推出的人大代表议事会、“人大代表之家”和街道选民代表会议等3个创新案例拟向全市推广。在 7月底的“人大代表有话说”专场中,以“民生实事做什么,群众投票说了算”为主题,公开了该街道票选重点民生实事产生的过程。

图片17.png

龙岗作为经济大区, 由于街道没有本级代表大会,造成这一层面的民主议事和民主监督缺少载体和手段,特别是对财政预决算、重点投资项目、民生实事等重大事项,民意反映相对缺乏。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成为一种常态。

作为基层干部,深圳市人大代表、南湾街道南岭村社区党委书记张育彪认为,要做好民生实事监督,就要让老百姓有话语权、监督权。实施什么项目,群众说了算;工程质量满不满意,群众说了算。

阐释基层人大工作上的龙岗经验,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选联工委主任李茂停表达更多期许:基层人大创新,归根到底都是为了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深圳、龙岗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先行经验。

图片18.png

但是,民生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是一蹴而就。

未来,如何稳住快车道,保持航向,是这座新城的最大考验。早在2019年初的龙岗区第六届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龙岗区书记张勇就向全体干部振聋发聩:

“要深刻认识到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足:创新驱动引领仍然动能不足;实体经济发展仍然困难很多;平衡性协调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仍然存在差距……”

4000多亿GDP的底蕴之下,这番理性,实属不易。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张勇向外界传递了信念:龙岗将坚持改革创新为第一动力,在改革中求发展、在改革中求突破,重点针对制约龙岗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以及交通、教育、医疗等民生短板问题,加快在规划国土改革实践、数字政府建设、营商环境优化、教育医疗改革等多个领域先行先试,力争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勇当排头兵打造高水平东部中心。

图片19.png

可以期待,以“基层”为生命张力,一个站在开放新起点上的龙岗,继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样本,与时代共振,为未来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