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文献、刘洪明、胡俊浩
盛夏的喜马拉雅山脉,雪峰林立,云雾缭绕。位于山脉深处的吉隆沟,山野苍翠,细雨霏霏。中国和尼泊尔边境的吉隆口岸,就坐落在这里。
经历过2015年“4·25”地震的考验,这个曾一度关闭的一级陆路开放口岸,在恢复通关后,逐渐掀起蓬勃发展的热潮。
国门卫士的风采
吉隆口岸位于吉隆镇热索村,海拔1800多米,地处峡谷地带,雄伟的联检大楼巍然屹立,红色的国徽格外醒目。7月29日上午10时整,口岸开关,旅客依次进入出境通道,接受各项检查。数十辆尼泊尔货车,排起50多米的双列车队,陆续出关。
西藏公安边防总队吉隆边检站监护中队中队长张振兴,领着记者在口岸各处采访,边防、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工作人员各司其职,秩序井然。
张振兴说,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站岗、执勤,确保口岸的安全。
热索村四周都是高山,吉隆藏布(江)和东林藏布在此交汇,流向尼泊尔。每到夏季,几乎天天降雨,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频发。
2015年4月25日,受尼泊尔特大地震影响,吉隆口岸受损严重。在群众安全撤离时,中队的21位官兵自愿冒险留守国门,被誉为“21勇士”,受到多次嘉奖,并荣获新华社“中国网事感动2015”年度人物称号。
两年过去了,21人中仍有15人继续留在这里,与国门相伴。身着戎装,刚从外面巡逻回来的班长孙丹说:“能在这里守卫国门,我感到很光荣。”“21勇士”中的邵明贵、刘涛、蒋永彪、单儒林等人纷纷表示:“我们选择继续留在这里,为口岸的稳定、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热索村村委会主任拉旺罗布说:“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感谢边防官兵!有他们在,这里才安全。”
商贸繁荣边民安居乐业
7月29日上午11时许,许多尼泊尔货车等待出关。尼泊尔司机普拉卡什说,全年一直在加德满都和吉隆镇来回跑,每个月到吉隆镇5次左右。
“中国的衣服实惠、质量好,尼泊尔人很喜欢”。这位22岁的小伙子一边开车,一边做外贸生意,主要采购中国的衣服和大蒜等商品。
1987年,国务院批准吉隆为国家一类陆路口岸,2014年扩大开放。近年来,吉隆口岸发展加速,吉隆镇道路拓宽,宾馆、饭店逐年增多,游客来来往往,尼泊尔货车随处可见。
吉隆口岸管委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经吉隆口岸出入境人员共5.38万人次,出入境交通工具共1.55万辆次,进出口货物总量5.67万吨,同比增长11.2%。
热索村过去只有6户人家,现在增至14户。在这个两江交汇形成的几千平方米的三角地带,建有办公大楼、周转房、停车场、货场等,成为峡谷里最热闹的地方。
在监护中队驻地对面,政府扶持修建了一排两层楼房,产权归村民,大多出租开饭馆、商店。23岁的村民格尔姆介绍,村民以往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种植蔬菜,现在靠房屋出租,每户每月有3000元收入。
“政府还安排我们到联检大楼打扫卫生,14户轮流做,每户每月有1500元工资。”她说,“新修的停车场也由村里管理,大家都有收入。”
“无论是边防官兵,还是当地藏族群众,大家关系都处得很好。”从内地到这里经营超市的刘大姐说。
中尼友谊源远流长
吉隆是唐蕃古道上的重镇,保存有《大唐天竺使出铭》遗迹,留下诸多尼泊尔尺尊公主远嫁吐蕃松赞干布途经这里的传说,见证了源远流长的中尼友谊。
临近中午,中尼两国工作人员正在热索桥头交流。看到记者过来,在此执行最后一道检查任务的尼泊尔警察热情地打招呼。
借助翻译,在这里工作了5个月的尼泊尔武警卡德加接受了记者采访:“地震后,中国给尼泊尔提供了很多帮助,我们非常感谢!中尼两国世代友好,我们和中国边防官兵相处得很融洽,我在这里工作感到特别开心。”
负责桥头工作的警察纳热补充道:“我们经常跟中国的边防官兵一起打篮球、踢足球,还定期开展联合训练和巡逻,很有意思。”
此前记者从吉隆边检站站长高慧海处了解到,为促进口岸各项工作,中尼两国警务部门签署了《中尼边境地区警务合作协议》,中尼双方经常联合开展一些活动,共同促进口岸的建设与繁荣。
“《中尼边境地区警务合作协议》是互利共赢的。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双方警务联络官可以迅速沟通,共同协商,尽快解决。”纳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