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寺塔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大街天宁寺前街3号。 是北京最精美的古塔之一。 天宁寺塔始建于辽代。 为八角形实心十三层密檐砖塔,高57.8米。 塔基为方形平台,底部为须弥座。 塔身浮雕有金刚战士、菩萨、云龙等,形象生动。 是研究中国古代塔的重要实例。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辽代天宁寺塔
天宁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67-499年),原名广林寺。 隋仁寿二年(602年),称红叶寺(清《日下九文考》有记载,存疑)。 唐开元年间,改为天王庙。 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改称大万安寺。 元代,寺庙毁于战乱,寺院无存。 明永乐年间重修,宣德年间改为现名。 天宁寺塔是我国现存典型的辽代密檐砖塔之一。
天宁寺山门
天宁寺塔高57.8米,为八角形十三层密檐实心砖塔。 塔基为宽阔的方形平台,塔建在方形平台上的八角形第二层平台上。 塔底为须弥座,须弥座腰门雕有狮头、兽头。 兽首精美生动,大多保存完好。 壶门间刻有莲花图案,四角刻有金刚武士。
塔基及底座
须弥座腰间狮子兽首
腰部砖雕
须弥座上有一砖门,内雕佛坐像,柱上浮雕金刚武士,角刻金刚武士像和金刚杵。 佛像的头部已不再保存,其他部分保存较好。
塔的一部分
塔基上部为平座层,平座层上有仿木钩栏和斗拱。 其形状与木结构建筑相同。 勾栏与斗拱之间刻有精美的图案。 勾轨上,莲花座上置三层砖雕,支撑塔身,雍容华贵。 莲花花瓣初建时是铁制的,可以盛油来点灯。 清代重建后,改用砖砌成。
塔的一角和平坦的地板
塔身平面呈正八角形,每个八角形有砖柱,柱上塑有升降龙。 四门设有拱形门,门上部雕两条戏珠龙; 门内砖门仿木菱花隔断门,门上有两个砖门簪; 门上部雕一佛二菩萨像。 门侧有一尊天王雕像。 天王眼神充满愤怒,形象威严生动。 牌坊上有华盖和飞天雕像。
塔的南边
塔东
塔北
塔身角柱上的塑料升降龙
塔的另外四面为砖砌直棂窗,窗的侧面和上部有菩萨像,形象生动,是辽代雕刻艺术的精品。
塔西南
塔西南侧有文殊菩萨像
塔的东南侧
塔身东南侧普贤菩萨像
塔的东北方
塔身有十三层悬檐,层层分割,使塔外轮廓形成平缓的弧线。 每座塔檐下均建有双层仿木结构砖雕斗拱。 斗拱、柱额、蒲波房都忠实地体现了辽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 每层的檐椽、飞椽、角梁均为木质,覆盖绿色琉璃瓦。
天宁寺塔十三层密檐
塔顶用两层八角莲花托小须弥座,座上有砖雕宝珠,作为塔刹。 天宁寺塔从整体造型和局部手法上表现了辽代密檐砖塔的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塔的重要实例。
塔莎
天宁寺整体坐北朝南。 原建筑群规模宏大,为京城著名寺庙。 现存山门、清代重修的结印殿,均为硬山顶、砖木结构。 结印殿前有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和四十七年(1782年)两次重修的天宁寺碑刻。 清末至民国年间,寺庙逐渐破败。 新中国成立后,寺庙被侵占,主要建筑相继被毁。
接待厅
据梁思成考证,天宁寺应建于辽代。 明清两代曾多次修葺。 是北京著名的古塔之一。 天宁寺塔从整体造型和局部手法上表现了辽代密檐砖塔的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塔的重要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