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枫桥经验在中国”采访组在信达小区调委会采风。
公共法律服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服务性和保障性工作。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助推小区“三治”融合,既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湖里区司法局主动顺应基层治理重心下移的新要求,进一步将公共法律服务下沉到小区,推进小区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有效引领、精准服务小区居民群众,奋力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百米”。这是新时代特区版“枫桥经验”的生动演绎,由此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小区治理新格局,不断提升着百万湖里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自治为基]
小区调委会搭建“红色堡垒”
金安社区的小区调解员们正在交流工作。
[镜头]
“苏老师的建议很中肯,我们觉得都有理。”作为湖里街道康乐二期小区的党支部书记、业委会主任,大学退休教师苏容晖还是小区调委会的主任。他为记者翻开了调解案例记录本——几天前,楼上业主家里装修,土头等垃圾掉落到楼下的阳台;一户人家安装网络,电线经过了邻居家上空,产生纠纷;有一位业主觉得小区的绿化挡住了自家采光,说什么也要砍了这棵树……
看上去都不是大事,但对当事居民来说,就是“心中刺”。苏容晖的小区调委会工作,就是为双方“拔刺”。为此,他说服楼上的业主出力清扫楼下阳台的垃圾,承诺文明施工;他说动一户业主礼让,重新安排线路走向;他告知住户小区绿化的规定,并让物业适当修剪……
这一点,金山街道宏山新村小区业委会执行秘书、调委会主任杨胜财同样感同身受。他告诉记者,不少小区矛盾源自邻里纠纷,双方往往“都懂道理”,却都不想让步,“这就需要讲究技巧尽量调解,让双方‘都有台阶下’,解决矛盾。”
[做法]
群众身边无小事,如何让矛盾纠纷不出小区,让群众矛盾化解在最基层,一直是湖里区探索公共法律服务下沉到小区实践形式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湖里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小区为基点、以善治为目标,创新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形成了共建自治的新模式、新经验,打造了特区版的“枫桥经验”。
具体而言,就是以党建为引领,打造小区自治的“红色堡垒”——小区调委会。在公共法律服务下沉中,湖里区司法局全力推进调委会和党支部全面融合,将小区调委会与党支部、小区业委会建设紧密融合在一起,大力推行小区党支部书记、小区业委会主任兼任小区调委会主任,布吉农民房,全力打造“红色调委会”。
实际上,这是湖里区主动顺应基层治理重心下移的要求,通过机构、人员、资源的下沉,形成的“人民调委会建在小区上”具体形式。小区调委会的涌现,运用了建立源头预防化解新机制、发挥多元纠纷解决新职能、运用“互联网+调解”新手段等创新做法,实现了调解服务群众“零距离”。
目前,湖里区共成立小区调委会233家,共有130个小区党支部书记、94个小区业委会主任兼任小区调委会主任,占比达96.14%;其中,18个小区党支部书记和业委会主任同时兼任小区调委会主任。这是湖里区贯彻小区治理“1+4+N”文件精神,推行小区治理党建引领的又一成果。
[法治为本]
多元参与奏响服务最强音
湖里区多元力量共同打好小区法治“组合拳”。图为形式多样的原创法治文化作品。
[镜头]
小区居民遇上了土地产权纠纷怎么办?小区业委会想要明晰土地用途该怎么做?小区业主因故在小区里摔伤了,跟物业有矛盾,怎么处理?小区里有人参与集资建房项目,遇到利益纠纷如何处理?……曾经,当金山街道金山社区的人们遇上这一件又一件的法律纠纷时,或是要专门找人询问,或是束手无策。
自从有了“金波调解工作室”,大家的法律问题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建议。工作室的主人王金波,是湖里区法院的一名退休法官。他从事民商事审判业务近20年,主审办结各类民商事案件3600余件,多次获评省、市法院系统办案能手、调解能手荣誉称号。每周,王金波都会在工作室里接受咨询,并将情况认真记录下来,了解社情民意。
其实,一心为民服务的王金波本就没有闲着——在湖里区司法局的推荐下,他被聘请为湖里区某征地拆迁指挥部法律服务站人民调解员,成功化解了近百起征拆中的矛盾纠纷。最近,他又主动提出增加在工作室的调解时间,“有更多的机会和居民面对面”。
[做法]
除了小区调委会凸显“自治”作用,在湖里区司法局的引导下,越来越多像“金波调解工作室”这样的多元力量走进小区,共同打好小区法治“组合拳”。
退休法官吴秀丹、王金波调解工作室,人大代表叶福伟、林军链调解工作室,台胞熊麒调解工作室……遍布湖里的12家个人调解工作室,正是调解力量进小区的生动实践。这些工作室发挥了多元纠纷解决新职能,实现“身边人调解身边事”;同时,党员调解品牌、专业调解品牌、能人调解品牌的打造,使群众真正受益。在工作室的支持下,今年以来各小区调委会成功调解了矛盾纠纷1284件,调解成功率达到100%。
在湖里,“律师进社区”早已不是陌生概念。经过五年多的发展,该区55个社区已全部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小区律师。如今,湖里区全面推行小区法律顾问制,创建16个小区法律顾问示范点,发动141名律师下沉小区服务居民,实现354个小区律师全覆盖。小区律师们充分发挥“普法员、调解员、培训员、联络员”四种角色作用,为小区居民提供定时定点定制的法律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湖里区司法局率先在7个土地房屋征收与片区开发建设指挥部设立法律服务工作站,主动服务轨道交通建设、旧村整村改造、老旧小区提升,司法先行护航湖里区中心工作;同时,创新设立湖里创新园公共法律服务站,为6800多家园区企业和职工提供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一站式”法律服务。
[德治为先]
弘扬正气筑牢小区文化阵地
[镜头]
小区里发生了“狗咬人”事件,当事双方险些产生冲突,最后在小区调委会的介入下化干戈为玉帛——以这件真实案例为开头的兴园社区“小区调委会微视频”,在不少人的朋友圈中不断被转发。
该视频由殿前司法所、兴园社区自编、自导、自演,以真实的小区调解案例为蓝本制作,兴园社区调委会和5个小区调委会成员担任主要演员,生动反映了殿前小区调委会的品牌建设。
“赡养法,有规定,尊老人,敬父母,是美德,虐老人,道德坏,法不容。”场景转换到金山街道金山小区,朗朗上口的普法三字经,被居民广为传唱;占地300平方米的法治文化苑,遍布着法律问答、法治案例、法治漫画等形式的法律知识,小区里处处洋溢着浓厚的法治氛围……
[做法]
“德治”是自治、法治的基础。近年来,湖里区司法局致力于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推崇经典法治文化作品的创新创作,推行精准志愿服务,深圳公明大为新城,筑牢小区德治“新高地”。
在湖里,每个社区都拥有“百姓法治讲堂”,把法治文化建设、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等各类资源有序投放到社区、送到小区居民家门口;同时,将法律元素融入小区居民生活,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全市首家涉台法治文化公园——兴隆社区法治文化公园、徐厝社区“一心二环”互动式法治文化广场,金安社区法治文化苑、兴华社区法治文化一条街,都是群众身边的优秀典范。
原创法治文化作品的打造同样是百花齐放。紧扣社会热点问题,湖里区原创编辑漫话社区选举反面案例10个、依法依规征收案例13个、扫黑除恶案例4个等系列以案释法丛书,形成了适应基层特色的法治文化作品。在这过程中,湖里区司法局引导群众自创自编,用快板、答嘴鼓、情景剧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扬小区里的道德模范、好人好事。
此外,湖里区致力打造精细志愿服务团队,推广“村里人”公共法律服务站、“金哥安妹”法律驿站等特色法律服务,通过现场值班、电话预约和微信平台预约等方式,将日常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亮点]
线上线下 服务共融
步入新时代,湖里区司法局越发重视“互联网+”的巨大推动力,“线上”与“线下”公共法律服务紧密结合。
为了推动“互联网+法律服务”进小区,湖里区构建热线、网站、微信与实体机构紧密融合的“便民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升级后的“湖里公共法律服务”微信平台,增加了24小时免费线上法律咨询、法律法规查询、诉讼指引、法治地图等创新内容,实现在线受理公证、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学习教育等功能。今年,该微信平台共发布法治资讯180条,解答群众线上法律咨询566件,提供了全天候法律在线服务。
同时,湖里区组建了法律志愿者联盟,按照服务小区细分志愿服务队伍,制作小区法律服务二维码并贴在醒目处。居民通过微信扫码、电话联络、定时定点服务等方式,足不出户就能享有便捷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