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小产权房网深圳小产权房网

老人“吃不厌”的温暖餐桌如何打造

  天气渐凉,一顿热乎、美味的午餐是老人们的“头等大事”。近年来,上海在全市范围内加速布设老人们的温暖“小餐桌”,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遍地开花。为了满足更多老人“吃得好”的需求,上海又为自己定下了更具挑战性的目标——到2022年底,在现有800多家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增至1600家。

  以老人们的“一餐饭”需求为突破点,上海还将在为老服务上进一步挖深挖潜:以午饭为起点,不少社区将助餐服务延伸至早饭、晚饭,甚至还包揽了养老服务种种“痛点”,将“小药箱”“小浴室”也一并纳入;不少供应量有余的社区食堂还向周边居民、白领青年敞开大门。在助餐服务之外,叠加了人情温暖的社区食堂成了社区里的情感映射。

  “适老化菜单”成为核心竞争力

  家里的小餐桌会根据季节变化、老人口味调整;如今,沪上大大小小社区食堂也都致力于“研究老人”,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走进这些社区食堂,你会发现,菜品“花样经”越来越透——从滋滋作响的干锅,到冒出腾腾热气的炖品,在保证健康饮食的前提下,社区食堂掌勺人尽己所能兼顾老人的口味偏好。

  每当用餐高峰来临,浦东新区南码头路街道东盛居民区内助餐点“和合聚”志愿者许沂总会不自觉观察起老人们的剩饭。半年下来,她对老人们的饮食结构更有心得——比如,鱼肉刺太多,最好不选,非要选的话就是带鱼。通过与供餐单位不厌其烦地沟通,“和合聚”的菜单经历了一遍遍适老化改造,赢得了许多“回头客”,甚至还有不少老人排队预订餐位。

  同样是带鱼,南码头路街道社区食堂大厨戈国健以一道“干煎带鱼”获得了社区老人的一致好评。但仅有这样的核心菜品还远不够,每隔一阵,戈国健都会淘汰并新增几个菜品。社区食堂与社会餐饮机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社区食堂是老人“家门口”的餐桌,几乎天天都来吃——要保证每一位进到社区食堂的老人“吃不厌”,必须根据季节变化推出时令菜品,让老人尽可能少吃一些重样菜。

  东方城市花园二期小区的居民除了南码头路街道社区食堂外,福永,还可以凭心意选择楼下的“移动型餐车”或是拥有室外餐位的小区助餐点。南码头路街道相关负责人王莹这样解释,丰富助餐形式,也是为了让老人在吃饭这件事上能拥有更多的比较和选择。

  “一餐饭”撬动综合为老枢纽建设

  眼下,上海正在全面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以“一餐饭”为突破口,更多社区要打造全能型为老服务综合枢纽。被誉为“网红食堂”的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市民驿站第一分站就遵循着这样的构建逻辑:一楼是社区食堂,二楼则设置了托老所、社区居民活动空间等。80岁的喻昌珠与老伴每天都手牵手,步行到社区食堂吃中饭,观澜,再到二楼的托老所上手工课。

  在市中心,社区食堂与托老所、社区事务中心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的混搭,最初是为了解决空间资源有限的问题,但也因为同享一个空间,社区食堂、托老所等在互动中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长乐路528号,这里有个前后花费十年时间酝酿、打造而出的“南京西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十年间,这个全能型为老服务综合枢纽通过自身不断迭代、更新,集“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文化娱乐、安全保障、精神慰藉”于一体。除老年厨房、餐厅外,这里的助浴点、理发室、老年日托中心、医疗护理站等设施站点一应俱全。以“一餐饭”为突破点,这里开拓出的“小药箱”“小浴室”包揽了养老服务“痛点”,让更多老人能够在“一碗汤距离”之内享受社区嵌入式养老的更多便利。

  享受社区助餐的不仅是老人

  一个个新生的社区食堂,在让社区老人“暖胃”的同时,也在探索向更多白领青年开放,破解他们的“午饭难”问题。

  南京西路商圈,在一幢幢光鲜亮丽的大厦里,白领青年常常为一顿午餐所困——周边的餐饮食肆不少,但往往价格不菲,50元的午饭是“标配”,想要吃得再好一些,价格就要直奔百元去了。位于成都北路上的新成社区长者食屋正进入装修收尾阶段,预计2020年春节前开放。该食屋建成后,将在满足社区老人需求的前提下,探索向成都北路、威海路周边商务楼宇白领开放。

  不久前刚开业的徐汇区漕河泾街道社区食堂内,来自漕河泾实业大厦的一批白领青年已成为这里的“老熟客”。这间社区食堂就位于漕河泾实业大厦一楼,白领青年足不出楼,即可享受到一顿美味午餐。通过合理利用社区老人、白领青年用餐高峰“时间差”,社区食堂能够最大限度开发潜能,在吸引更多客流的同时,也力争将社区助餐服务做到极致。(文汇报记者 王嘉旖)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