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月1日,平顶山市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姚孟电厂(现姚电公司)副总工程师许乃同因病去世。25年来,同事和亲人对他的记忆并未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模糊。
许乃同,1937年出生于辽宁新民,1961年毕业于沈阳电力学院,之后被分配到吉林热电厂工作。1973年,36岁的他与妻子一同调入姚孟电厂。他当过技术员、专责工程师,1988年担任副总工程师。
在姚孟电厂的23年,许乃同一直负责专业技术工作,依靠科技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主持完成的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项目不下百项,其中重要课题50多项,尤其是阀门研制、内缸移位处理等尖端攻关项目,科技含量高,应用效果好。
善解难题,成功研制多种设备
据时任姚孟电厂厂长的叶文申介绍,姚孟电厂是在世界电力工业向高参数、大容量、自动化发展的趋势之下,我国1970年兴建的第一座全部由亚临界参数大机组装备的大型火电厂,曾经号称河南的“姚老大”,为豫鄂湘赣输送光明。
1、2号机组高加疏水调节阀是美国进口设备,1994年以来,因阀杆多次断裂迫使高加停运,不仅大大增加了煤耗,也严重影响安全生产。关键时刻,许乃同挺身而出,奋战10天,成功地研制出一种性能远超美国进口设备的调节阀。新产品安装后,仅运行7个月就节煤1万多吨。
1985年前后,1、2号机组的电磁阀常常出故障,严重影响汽轮机的稳定运行。由于多种原因,厂家当时无力解决这一难题。并非专业设计者、亦无研制任务的许乃同,主动向厂里要求承担了新电磁阀的研制任务。经过6个月100多次试验、改造,一种调节性能极佳的全新电磁阀终于研制成功。产品运行8年,状态良好,原华中电管局将这一成果在全局推广。
1995年前后,1、2号机组除氧调节阀常出故障,煤耗量增大,存在安全隐患,购置这种阀门需40万美元。许乃同用了5个月时间研制出完全可以替代进口阀门的新阀门,仅花费几千元的材料费。
许乃同先后当选为新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政协副主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委员。
生活清贫,棉衣上打了23个补丁
时任姚孟电厂运行一分场副主任的许仁回忆说:“许工每月收入并不低,家里却异常简陋。去世前,他家里一台12英寸黑白电视机是十几年前他大姐送的,上面蒙着旧秋衣缝制的布罩;几个旧木箱和纸箱装满书籍,权当书架的那个简易木柜,被几摞红砖架在墙边;他睡的木板床上铺着薄褥子、旧线毯,白粗布枕头缀着大补丁;唯一值钱的冰箱是同事趁他出差之际代为买来的;门厅里的组合矮柜和沙发,也是别人搬家时的处理品……”
许乃同一年四季都穿工作服,只有进市里开会才穿化纤布夹克衫,在正式场合总是拉紧领口,以免露出里面的破旧衬衣;毛衣还是20年前妻子的手织品;箱底一件蓝色棉衣已褪尽原色,上面补了10种颜色的23个补丁。
据许仁介绍,许乃同会做饭,却常吃下班顺路买回的青菜豆腐,因为炒肉太浪费时间;平时总是熬大锅菜,做一回吃几顿;去世时,屉上蒸的馒头还够吃一星期。
临终前,医护人员对许乃同进行抢救,解开他的衣服扣子见里面的衣服一层比一层旧,禁不住噙着泪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不相信现在还有这样的领导干部!”
境界高远,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据姚电公司原副总工程师袁守礼回忆,厂里两座巨型厂房之间30多米的走廊中间是许乃同的办公室,那里噪声大、振动大、气温高,领导多次劝他搬到生产办公楼。许乃同却说,往东走十几米就是1、2号机组,往西走十几米就是3、4号机组,在中间办公方便。“为什么许总容易发现问题,完成那么多重大疑难的技改项目?因为他离现场最近,离设备最近,离工人最近。”袁守礼说。
许乃同的儿子许登月说,父亲是一个清廉耿直的人,绝不允许家人贪占公家的便宜。
许登月至今对父子之间的一番对话记忆犹新。
许登月问父亲:“你这么干图什么?”
许乃同回答:“我不图什么,我在人世上活着,不能白活一回。人活着就应该活出一种意义来,像蜡烛那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