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要说,“喔,住蛇口,家里肯定很有钱”、“富二代啊”。
说实话,这些话多多少少有点冒犯,但我已经见怪不怪了。前些天,和一个00后的深二代同事闲聊,谈到外界对深二代的刻板印象,她表示深有体会。
由于“00后+深二代”的身份,总有人觉得她是享福的一代,不用努力,只需要啃老就好了,出来工作就是体验生活。
作为过来人,我笑着安慰她:这和是不是00后无关,90后也是如此。
她很惊讶:“10年过去了,怎么一点进步都没有?!”
无奈,事实确是如此。
说起深圳平均工资,很多人会委屈地直呼“被平均”、“拖后腿”,同理,被人均富二代的深二代们,何尝不是有苦说不出。
我身边也确实有一些“家里有矿”的深二代同学、朋友,但我们家的情况,谈不上拖后腿吧,大概算得上中位数水平——
爸妈买了房,有且仅有一套,没有租收,再买一套也买不起。还有个弟弟,一家四口吃住一起,没有大富大贵,但现阶段也算得上衣食无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就像李荣浩歌里唱道:“爸爸妈妈给我的不少不多/足够我在这年代奔波/足够我生活”。
不可否认,从小到大,至少在物质生活上是相对好的。刚出来工作的几年,也是没有租房的压力,可以工资到手自己花,成为很多人羡慕的对象。
没有凡尔赛的意思,也从来没有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毕竟绝大多数深二代也不过是普普通通的打工人,该加的班一样得加,该为KPI秃的头一样得秃,该买不起的房一样买不起。
而且,年少的轻狂始终有挥霍完的一天,逃离的念头也是偶有浮现。
跟父辈相比,活回去了
刚过完26岁生日的好友佳炯,最近常找我“谈人生”,还感叹:“如果不是家在深圳,他可能早就生存不下去了。”
这多少和我的认知有些相悖,他出来上班几年,前前后后换过几份工作,一切随心,看不出有什么压力。
他坦言,这些看似“长大了”的变化,源于岁数渐长,更源于父母的催婚。关于成家的问题,他以前并未思考太多,当真正要去面对时,他才发现将要面临的是一座难以跨越的大山。
佳炯是个典型的潮汕深二代,祖籍广东揭阳的他,4岁随家人来到蛇口生活至今。直到初中,家里才买房,一家五口住在一套小三房,他和弟弟上下铺一间房,妹妹单独住一间小房。
“要成家就必须先搬出这个家”,这已是定局。毕竟就算结婚后想跟家里人住,也找不到多余的空间了。
“蛇口肯定是住不起,只能往关外搬了。但关外除了陌生,也不便宜呢!更为现实的是,家里能帮的有限,首付都未必凑得齐。”
每每想到这,他总会特别佩服自己的父母,能够在深圳立足成家,还把他们三兄妹拉扯大。
对于日后很可能要过上“租房,帮别人还房贷”这一和父辈相比有所倒退的生活,佳炯有些挫败,更多的是焦虑,很自然地也就萌生了“逃离深圳”的想法,“太难了,换个地方是不是就能简单点呢?至少不用活回去。”
我曾调侃,你这究竟是“逃离”还是“逃避”?但当我把自己代入,才发现,我笑不出来了。
离开的成本比想象要高
另一好友的一次失恋,更是让我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同是深二代的好友伟豪,父母是90年代就来到了深圳的那批国企职工,家境还算殷实,一车一房,标准小康之家。
因为是家中独子,伟豪曾十分想当然地认为,结婚后和父母一起生活再正常不过。
他也不是完全没动过买房的心思,家里也勉强可以支持首付。但当他看到自己多年老友,结婚后因为房贷压力,一心只有工作和搞钱,完全没有自己时间,他打了退堂鼓。
“以前一周碰个两三次,现在一个月都见不上一面,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由于前任明确提出希望婚后能有自己的住所,两人谁也无法说服谁,最终选择分开。
后来伟豪也释然了,“不是说女生现实,我们这一代人谁不想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呢?而且两代家庭的同居,性格、生活习惯等等都不同,矛盾肯定少不了。
父母曾和他提过一个方案,退休后在早年买来投资的东莞小产权养老,将深圳的房子留给他。
但他深知即便东莞距离再近,依旧是离开了熟悉的街坊和圈子,加上生活配套肯定不如深圳,所以他并不赞成。
伟豪不止一次想过逃离深圳换个城市去结婚生活。虽然父亲祖籍是广州,在广州也有着不少亲戚朋友,但他对那个从未生活过且同样房价水平不低的祖籍地没有半点兴趣,反倒是考虑过别的城市。
“长沙的教育资源不错,东西也好吃。”
“杭州快递都包邮,年轻人也多。”
“成都也行!慢节奏够安逸,房价还不高。”
长沙、杭州、成都,都是伟豪心目中比较适合生活的城市。这几个城市的房价相比深圳都低了不少,节奏也更舒适。“如果拿深圳家里房子置换,都能在那边换上两三套了。”
但他认真思考过后,发现真要移居,并不只是房子的事,需要付出的成本比想象中似乎要高得多。
“深圳最让人舍不得的或许就是家人朋友了,圈子都在这边。即便这几个城市去过挺多次,都算熟悉,但没有熟人在终究还是异乡。再者在这生活了20多年,多多少少积累了些自己的资源和人脉,就这么离开了一切从零开始还是有些不甘心。翻篇重来,会怎样也是个未知数。”
有房才是深二代?
知乎上有个提问:没有房的深二代如何在深圳生活下去?
其中一个获赞比较高的回答认为:没房不是深二代。
答主还给深二代下了一个定义:父母在深圳有一套房以上,有稳定的工作或者不错的生意,在深圳扎住了脚跟,他们的孩子才能算深二代,没房的最多只能说在深圳长大。
对于“有房”这个硬性条件,我不敢苟同。毕竟无论是佳炯还是家境尚可的伟豪,虽然父母有房,但面对如父辈一般买房成家这件事,仍然困难重重。可见,这一要素并非什么决定性的因素,也不能代表什么。
“父母的是父母的,又不是我的。”这正是家境被调侃时,我常说的话。
曾有人说,深二代是没有退路的一代,祖籍的故乡回不去,当下的故乡发展太快,跟不上就会被抛弃。旁人或许会认为矫情,但只有当事人才会感同身受。
相比起是否“44030”的身份证开头,是否在深圳出生,是否家里在深圳有房,我认为是否面临“无路可退”的窘境更能成为深二代的显著特征。
正如我那位00后同事所说:“深漂再怎么说,实在混不下去还可以回老家,深二代就在深圳,混不下去也没地方去吧。”
抛开时间和空间的因素,深二代的标签,更像是一种情感的归属,有“想逃无处逃”的纠结,更有“不舍离开不愿离开”的眷恋。
“出去之后,发现还是深圳好”,这是我从朋友口中听到很多次的话,自己也深感认同。
毕竟,这座城市,除了搞钱,还有我们的家人朋友,我们的童年,我们的青春,我们至此的前半生,有喜有悲,有哭有笑,有血有肉,放下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