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在B站视频播放量就已经超过7亿的华农兄弟,上山、下河,挖竹笋、采芭蕉,但在2月份以后,其视频中再也没有出现过让他们爆红的“吃掉竹鼠的100种理由”。
鼠年的开头,竹鼠躲过了“漂亮警告”。
01
“漂亮警告”,是指因为“长得漂亮而被吃掉”,算是“竹鼠”最悲惨的遭遇,没有之一。
这是独属于“农村流量巨头”华农兄弟的梗,作为竹鼠的养殖大户,华农兄弟的出镜“村霸”展示了“竹鼠的100种死因”,做华农兄弟家的竹鼠真的是太难了,漂亮不行,吃得多、吃得少、打架、中暑、抑郁都不行,各种吃竹鼠的理由看起来是鬼扯,但好像又无可挑剔,当然结局只有一个,就是被吃掉。
“漂亮警告”——“送终鸡”鸣——煎炒烹炸,三步走流程下来,竹鼠来不及瑟瑟发抖,“村霸”已经哈哈大笑,华农兄弟不仅收获了流量和弹幕,还让竹鼠这种人工养殖的“可食用”动物,变得更加“脍炙人口”。
华农兄弟的主业当然不是吃竹鼠,而是养竹鼠。
有一种说法叫做“天上斑鸠,地上竹馏”,这“竹馏”就是竹鼠,它肉质细腻精瘦,营养价值高,还集药用、毛皮和观赏价值于一身,而且比较好养,门槛不算高,经济效益却很高,在市面上,一斤竹鼠能卖到80块甚至100块,一只竹鼠的利润就240块,全国吃货一年至少要吃掉600万只。
所以,竹鼠养殖也成为脱贫致富的最好项目之一,在经过几年的推广之后,目前全国存栏2500万只,养殖户超过10万,货值30亿元以上。
别看这个数字不大,但是不少普通人的生活因此天翻地覆。
在华农兄弟所在的江西赣州,“竹鼠养殖助推脱贫攻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扶持项目,广西是中国最大的竹鼠养殖地,目前存栏1800多万只,产值超过20亿,而且其中贫困户占到18%,通过各级财政补贴、养殖户贷款等方式,已有约2万人通过竹鼠养殖脱贫致富。
在各地的贫困地区,竹鼠养殖都是被大力倡导的,一直被视为脱贫利器,有的县里还下达了竹鼠养殖数量的任务。
此外,它还是CCTV农业频道的致富经栏目的常客。
致富经栏目推荐过多种养殖致富经验,陆地类的鹿、蛇、狼,两栖类的鳄、龟、蛙,昆虫类的蜂、虫,禽鸟类的孔雀、大雁、鸵鸟,都是”无处不在“的财富,行动才能成就”梦想。
但就在这个农民朋友最爱的节目里,推荐次数最多的就是竹鼠,从云南到江西再到广西,竹鼠都是能够年入3000万的好项目。
在致富经的故事里面,它是“被嘲笑的男人”赚取凶猛财富的怪招,是被赶出家门的男人在深山里发现的致富秘诀,是下岗职工们再就业的秘密武器……
02
但进入2020年,竹鼠养殖业惨了,因为它可能传播新冠病毒。
最早是在1月20日,钟南山教授说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来源竹鼠、獾类。林草局随即就对竹鼠等动物进行了封禁隔离、暂停交易,然后迅速上升到了全国性的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交易活动暂停,“禁食”野生动物上升到了法律层面。
2月27日,林草局再次下达决定,停止一切以食用为目的经营陆生野生动物活动,已经发的人工繁育证和野生动物经营许可证都被撤销或者申明作废了,“人工养殖野生动物”也成为了“野味”,也都在被禁的行列之内。
一刀切,切得是“稳准狠”。
各地也都贯彻的很迅速,昆明,“144家合法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所均已封控”,而深圳则是祭出“最严”立法,直接规定了什么能吃的,“白名单”包含两种,家禽家畜和水生动物可以吃,其他的都“再见”了。
不过这么一来,几百万竹鼠养殖户就懵了,不是所有的养殖户都像华农兄弟一样,还可以靠拍视频过日子,他们的日子非常惨。
有些人借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不仅致富梦暂停,每个月的贷款让很多人夜不能寐。
卖不得,因为已经停止交易了,卖就违法了;
死不得,因为竹鼠死亡不仅意味着血本无归,而且死后处理更加麻烦;
放生不得,因为大规模放生不一定积福,而是生态灾难。
更生不得。
1-5月份,正是竹鼠繁衍的旺季,一胎可以生1-6只,而且竹鼠的成熟比较快,8-10个月大即可再次繁殖,有农户介绍,自己有2万只存栏竹鼠,在人工干预的情况下,2-3个月后,也会再增加6000只左右。
如果在一般情况来看,这是很好的事情,但是现在的情形之下,“能生”意味着更多的成本。
疫情之下,饲养成本也在提高,鸡、猪等畜禽养殖反弹,麦麸、米糠、玉米行情见涨,饲养成本涨幅都在50%以上。2万只的养殖规模,这两个月因为不能交易,亏损在40万左右。
只投入,没产出,这事只能凉凉。而更尴尬的大概就是那些曾经的“带头人”,曾经是为扶贫领路,而如今的状况,即便他人不讲,自己可能也深怀愧疚。2018年,广西扶贫办发布《关于实施以奖代补推进特色产业扶贫的通知》,明确把竹鼠列为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发展。根据该通知,广西的贫困户养一只竹鼠可获56元到120元不等的补助,而养一只鸡只能拿7~15元钱。
仅广西因禁食、禁售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在20亿以上。
矛盾,纠结。
能够接受并自行承担损失的养殖户寥寥无几,其中不少人很可能重新返贫。
03咋办,只能等着。
竹鼠到底能不能吃,好像目前还没有共识,大家都在等。
我们把视线往回调转一下,回头看看被称为“非典元凶”的果子狸,大家觉得肯定不可以吃,因为说“果子狸能吃”,一个出版社的儿童书,遭到了口诛笔伐。
但是真的“不能”吃吗?
在2003年的《商业性经营利用驯养繁殖技术成熟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单》,果子狸赫然在列,除了13种雀鸟类仅限于观赏外,其余品种并未公布具体用途,人工养殖也是大规模发证,人工养殖的果子狸在原则上是可以吃了。
把果子狸推向餐桌的,还有当初鼓励果子狸养殖的地方政府,“人工养殖果子狸可在市场上流通并走上餐桌,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当然动物上餐桌的前提,是需要经过检验检疫,但是除了畜禽类,又有哪个人工养殖的野生动物有检验检疫的标准呢?在这方面,地方的自由裁量空间就很大了。
“最好的致富项目”暗藏的风险,在多年的实践中,大家都选择了视而不见,而到了大刀砍下来的时候,也不能只让养殖户自己疼。
竹鼠的命运跟果子狸类似,野生动物经济价值和公共安全之间的利益博弈在这个春天里显得很纠结。
大家都在等可行的解决方案,其实可选项不多:
●1、农业农村部起草制定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已经开始征求意见了,7种传统畜禽和13种特种畜禽(其中4种非食用)在列,不见竹鼠,业界无比期待的白名单落空了。
征求意见的阶段,也仅有一丝丝的希望来争取列入目录或者单列目录,将人工养殖和野生区分,完善检验检疫制度,来补上以前留下来的窟窿。
●2、如果确定不能吃,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放生计划,让竹鼠回归自然,或者组织养殖户进行无害化处理,而在这些措施的同时,能够对合法养殖户的损失进行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