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成为购房主力军,他们的需求大多是合理且刚性的。这是一个重要的市场信号,它提醒有关部门,房地产调控要适应这一新情况,根据这部分人的特点“因人施策”。(12月5日《中国青年报》)
笔者也是一名80后。80后显然已经到了不得不谈房子的年龄了。2017年,最大的80后已经37岁,最小的也近而立之年。他们大多在城市里打拼多年,有的甚至结婚生子。对于绝大部分普通的80后工薪阶层,通过贷款或公积金买房,为追寻城市梦想提供一处遮风避雨的场所,无疑弥足珍贵。房子是民生福祉大事,是“安居”的精神寄托、“乐业”的基础工程。然而,在最近一轮房地产调控中,提高首付、利率上升、收紧贷款等多管齐下的调控措施,无疑让80后“刚需”购房者陷入了买房难的现实困境。
最近一年多,众多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高歌猛进,房价全线飘红、一涨再涨。房价迅猛上涨的背后,既有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也有二胎开放、学区房等政策影响,自然也有炒房者的推波助澜。监管部门发布限购政策,让房子回归本质属性,是其职责所在,其积极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在严厉的行政调控措施之下,包括北京在内的各地房价都出现了涨幅趋缓甚至微幅下跌的情况,无疑是此中明证。
但随之而来的对刚需一族的误伤,显然是调控政策不愿看到的,也与十九大关于“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背道相驰。房地产调控的根本目的在于确保人们住得起房子,而非住不起房子。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呼吁支持80后“刚需”购房的声音,作为80后的一员,笔者首先是乐见其成的。但这样的呼吁能得到政策何种程度的支持,有多明显的效果,笔者尚持审慎的态度。
之所以持审慎态度,有三方面原因。一方面,对80后刚需购房者放开政策阀门,会否导致炒房者借80后名义继续炒房,骗取政策红利。另一方面,仅仅对80后另眼相看,对其他年龄段者是否不公平,会否会引发阶层对立。三是放开制度口子,会不会再次引发市场的狂热与盲动。这些都是在呼吁过后无法回避的细节操作,不能不慎。
事实上,村委统建房,住房问题之能够成为各阶层密切关注的热点与痛点,原因现实且复杂。在城市化进程如同高速列车跑步前行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学子进入城市、乡镇资本进入城市、三四线居民进入一二线城市、城市边缘进入中心区域,都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体现。在此语境之下,人们对城市住房的需求是不断升级的:无房渴望有房、刚需渴望大户型、大户型渴望更高品质。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炙热,折射的是国人安居乐业的传统观念,更是对住房消费需求的更高要求与更好期待。而城市土地属不可再生资源,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如此结构性矛盾,则必然导致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东莞小产权房,根植于城市土地上的住房变得炙手可热。
因此,解决刚需一族购房难问题,除了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以外,最根本的还在于扩大城市供给。当前,众多大城市都深陷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承载力薄弱的大城市病,增强城市人口容量与承载能力,唯有开拓城市空间,打造经济发展“新大陆”,引来“活水”。这样的发展路径也一度为国内外的实践所证明。12月3日《人民日报》题为《成都高起点谋划千年新变》指出了同样的发展方向。通过实施“东进”战略,规划建设一个“新成都”,为城市发展赢得空间,也为城市化进程提供承接载体。而事实上,这样的路径也与雄安新区的发展异曲同工。
80后刚需购房,可以放在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去看。城市发展是一个世界各国都面临的共同性话题。孤立地谈放开80后刚需购房限制显然有失片面,在具体操作中,也考验着有关部门的施政智慧。
文/汪东旭
(原标题:支持80后“刚需”购房考验施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