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小产权房网深圳小产权房网

团风小产权房 中共团风县委关于制定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2月23日中国共产党团风县第五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共团风县委五届十三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全面分析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就制定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县委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奋力打造“五个团风”,加快建设临港经济示范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合理较快增长,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19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58倍。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工业经济增量提质,服务业快速发展;脱贫攻坚成效显著,7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7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顺利实现贫困县摘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雷霆行动”持续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战果丰硕;改革创新力度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纵深推进;城乡面貌显著提升,城区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城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美丽乡村建设亮点纷呈,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全民参保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平安团风、法治团风建设富有成效,应急管理能力快速提升,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更加有力。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县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社会秩序加快全面恢复。“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县上下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2.“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四五”时期,我县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明显增强,为我们赢得战略主动创造了有利外部环境。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为我们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省委提出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打造武汉城市圈升级版,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重要机遇。党中央支持湖北发展一揽子政策带来强大催化效应,伟大抗疫精神正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市委提出加快打造临空产业集聚区,推动建设绿色生态黄冈港和黄团浠都市区,为我们推动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能。团风区位优势明显、产业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巨大,加快高质量发展具备多方面有利条件,同时发展不够仍是团风最大的县情实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较为突出,创新驱动能力不足,城乡发展不够协调,生态环境治理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基层治理还有弱项。

综合来看,团风处于政策机遇叠加期、发展格局构建期、转型升级加速期、创新驱动突破期、县域治理提升期,机遇大于挑战,前景十分广阔。全县上下要增强发展信心,深刻认识我县发展环境面临的新变化,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特色产业优势和后发优势,抢时间、抢机遇、抢要素,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谱写新时代团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县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较二○二○年翻一番以上,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跻身国家级创新型县行列。现代流通体系支撑有力,市场枢纽功能充分发挥,全面融入武汉城市圈。城市风貌更具品质,城镇建设各具特色,乡村环境大幅改善,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公共服务优质高效。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美丽团风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法治团风、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全县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把团风建设成为高质量的临港经济示范区、产业新城、建筑强城、文旅名城,奋力打造更具活力的富裕团风、更加美丽的绿色团风、更富魅力的人文团风、更为和谐的法治团风、更高品质的幸福团风,助力黄冈建设成为湖北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更大力度创新,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效率治理、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发展稳定改革同步推进,坚持全县一盘棋,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6.“十四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我县发展阶段、环境、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增长潜力充分发挥,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全县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市场枢纽功能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实现新突破,农业质量效益更高,块状经济快速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城区集聚力、承载力和辐射力不断提升,镇域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改革开放塑造新优势。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经济外向度不断提升,开发区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跨区域合作深度拓展。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优质均衡,文旅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建成省级文明城市。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长江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更加健全,建成省级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巩固提升。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县域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党建引领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和自治法治德治的基层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县域治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催生发展新动能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县校合作、校企合作为载体,聚焦科技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创建省级创新型县,争创国家级创新型县。

7.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市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重点研发项目。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围绕绿色建筑、大健康、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开展科技专项技术攻关,推动关键技术工艺实现新突破。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倍增行动计划,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企业,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认定服务,构建“初创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领军型科技企业”的梯次培育链。

8.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留住人才,以一流人才带动一流团队、提升一流技术、发展一流产业。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推进科技副总计划,加强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梯队建设。实行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深化全领域引进、全过程引领、全要素服务、全方位激励的引才育才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9.夯实创新创业平台。加快科技研发平台建设,高标准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精准对接,建立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科技服务站和试验示范站(基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建设,推动团风经济开发区和各类产业园区创新发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孵化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一批中小企业孵化园、创新创业产业园、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培育“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梯级孵化链条。坚持平台前移、全面对接,积极融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拓展创新发展广阔空间。

10.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深化科技金融创新,完善科技投融资机制,推动金融支持创新,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组建团风钢结构产业知识产权援助中心。加大发明专利申请资助力度,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四、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把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推进科技、金融、人力资源等要素向实体经济聚集协同,加快形成工业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现代服务业赋能的现代产业体系。

11.推进工业强县建设。坚持工业主攻方向不动摇,推动工业园区转型发展,巩固提升制造业比重,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优化工业发展格局,推动团风经济开发区、华夏幸福团风产业新城、港产城集聚发展,提升乡镇工业发展水平。推动建筑业持续发展,做大做强建筑产业集群,完善建筑业产业体系、服务体系、保障体系,鼓励建筑企业抱团发展、错位发展、创新发展,着力打造建筑建材千亿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业,推动绿色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实施“绿色建筑+”工程,加快构建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成品化装修、信息化管理”为特征的现代化建筑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围绕新型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产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形成上下游产业配套密切、分工明确、链条衔接的特色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多个百亿园区、百亿产业和百亿企业。

1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先进制造业向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

1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以市场方向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研发设计、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检验检测、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商务咨询、工程咨询、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全域旅游深度融合,逐步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化。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文化、旅游、体育、教育、家政、物业、商业综合体等生活性服务业,扩大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满足多层次、多元化服务需求。

14.着力建设数字团风。推进数字化发展,提升经济应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推进智慧团风和数字乡村建设,深度开发应用“云上团风”等便民平台,加强基础公共信息数据优化整合、有序开放。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加强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实现科学化决策、精准化治理和高效化服务。

五、坚持扩大内需,融入新发展格局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推动经济良性循环。

15.促进消费和供给。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着力激发消费增长新动能。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加强城乡商贸服务体系和专业市场建设,深化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提升农副产品质量,建立质量管理和产品溯源体系。完善消费设施和消费市场建设,活跃夜间经济,扩大节假日消费,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健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构建多元化住房供应保障体系。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加强旅游资源品牌整合,打造文旅精品线,着力优化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实施健康养老服务工程,加快提升康养服务水平。

16.扩大有效投资。深挖投资潜力,改善投资需求,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强化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投资能力,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重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和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加快实施江河湖水系连通、重点水系流域综合治理等重大水利工程,布局建设一批高端前瞻的创新基础设施。加强政府投资管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功能,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动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探索和创新重大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

17.健全流通体系。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体系,助力黄冈临空经济区建设,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和武汉城市圈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铁路建设,武汉新港江北铁路团风段建成通车,推进京九高铁阜阳至黄冈段、阳逻至黄冈市域铁路建设。推动江北高速公路团风段建设,推进境内国省干线和县际通道提档升级。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进客运物流枢纽和站点建设。高标准建设绿色生态团风港,提升港区基础设施水平,推动港产融合、依港兴城。完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高标准规划建设团风港口产业园,引进和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商贸流通龙头企业,推进传统商贸转型升级。重点围绕港口码头、武汉新港江北铁路货运站场,打造综合物流园,发展产业集群物流、大宗原料物流、冷链物流等现代物流业,推动储运基地、配送中心建设,提高城乡配送效率。

六、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增强发展活力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改革举措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全面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

18.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市场评价为第一原则,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提升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开展政务服务流程再造。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推进“证照分离”、“先照后证”、“多证合一”改革全覆盖,全面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一次办好”。深化工程建设项目集中审批和联合验收、工业项目“先建后验”和区域性统一评价、工业“标准地”改革,加快推进中介服务改革。弘扬“有呼必应、无事不扰”店小二服务精神,建立“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推进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常态化。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探索实施审慎包容的监管制度。

19.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贯彻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保障各类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动城投集团公司转型发展,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健全涉企政策服务和企业定制化服务机制,强化企业和企业家权益司法保护机制建设,完善企业紧急事态协同应对和纾困解难机制,构建降本减负长效机制。健全企业破产重组保障制度,构建规范化市场化的企业退出机制。引导企业加强内部治理机制建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0.推进要素配置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政府调节和监管,搭建要素交易平台,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发展高层次人才市场。积极探索债券融资、基金融资、资本市场融资等新模式新方法,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增强金融有效供给能力。

21.提升经济治理能力。优化管理考评机制,着力提升县级层面统筹产业发展、推进城乡建设、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区域协同的能力。构建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障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落实。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建立财政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健全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

22.打造开放开发新高地。围绕塑造“武汉东·新团风”城市形象,积极对接大武汉,深度融入武汉大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加快推动交通、资源、产业、信息等互联互通互享,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承载能力,努力打造关联产业集聚区。积极融入黄冈临空经济区和黄团浠都市区建设,强化与周边县市区交流合作,做深做实大别山革命老区区域协作机制,打造跨区域合作示范区。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企业积极拓展对外贸易,为企业“走出去”牵线搭桥、保驾护航,不断提升经济外向度。

七、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农业产业化为先导,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民稳定增收和农村面貌改善,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3.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稳定粮食生产,鼓励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发展订单生产,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稻渔”、“稻菌”综合种养等稳粮增收模式,提升粮食生产保供能力。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工厂化集约化发展,做大优质稻、中药材、茶叶、水果、蔬菜、食用菌、油料、花卉等特色种植业,做强生猪、蛋鸡、肉牛和肉羊等特色畜牧业,支持鱼、小龙虾等特色水产业高效发展,加强动物防疫和病虫害防治,巩固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成果。深入实施地标优品培育工程,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持续推进能人回乡“千人计划”、教授回乡“千人计划”,推动人才回流、智力回归、项目回迁。发展“农文、农科、农旅”新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发展。深入推进“一中心五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电子商务扩面提质。

24.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美丽乡村。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因地制宜推进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大力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健全村庄景区化培育机制,建设美丽乡村示范区、示范带。健全农村公共设施集约建设、高效利用、长效运维机制,推动农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

25.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推行农村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引导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两进两回”机制。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健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农村金融模式,发展农业保险。扎实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深化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26.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一摘四不摘”要求,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巩固定点帮扶和结对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持续抓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后续帮扶,强化减贫发展支撑。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运用脱贫攻坚成功经验推动乡村振兴,推进规划、政策、产业和资金、人才、项目有机衔接。加强扶贫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

八、优化发展空间布局,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

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完善特色城镇体系,构建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

27.优化县域发展格局。坚持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发展总体思路,以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为主线,着力构建“以城区为龙头、乡镇竞相发展”的县域发展格局。坚持双向互动、融通发展,充分发挥城区连接大武汉都市区、黄团浠都市区的节点作用和对全县发展的引领辐射作用,支持城区扩容提质,增强城区生产要素、优质产业、先进功能的集聚承载能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提升城区综合竞争力。坚持线面支撑、多点发力,大力发展块状经济和绿色经济,支持乡镇立足资源环境,发挥特色优势竞相发展,因地制宜打造富民产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竞争力强的块状产业集群。加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明确空间发展目标,优化城镇化格局、农业生产格局、生态保护格局。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监督实施机制,强化国土空间管控和负面清单管理,提高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监管能力和水平。

28.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着力提升县城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争创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实施城区品质提升工程,推进城区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推进城区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区防洪排涝能力,科学规划地下管网系统,完善安全饮水配套建设。强化公共服务保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大规划管控力度,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29.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顺应城镇发展趋势,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城镇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定位,优化用地功能布局,加强建设项目策划。推进“擦亮小城镇”行动,加快补齐规划设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治理水平等方面短板,深化乡镇综合执法改革,切实发挥集镇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纽带作用。坚持因地制宜、特色突出,支持乡镇依托传统产业打造原生态、农村美的田园型特色小镇,依托特色产业打造产业聚集、链条完备的产业型特色小镇,依托生态资源打造风景秀丽、设施完善的休闲康养型特色小镇,依托人文景观打造弘扬革命精神、传承地方民俗的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

九、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团风文化软实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30.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积极健全的网络文化。

31.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推出一批反映历史文化、体现时代风貌、富有团风特色的文艺精品。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健全新闻舆论工作机制,加强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引导。加强文化遗产和革命遗址遗迹系统性保护利用,保护传承传统手工艺,深度挖掘团风特色文化资源。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常态化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重点工程建设,完善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城乡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32.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培育“互联网+文化”双向深度融合的新业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打造一批荆楚旅游名镇、名村、名居。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对文化演艺、休闲娱乐、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的投入,努力将文化产业培植成新的增长点。

十、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团风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加注重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33.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持续开展长江经济带“双十工程”、“雷霆行动”专项整治,突出工业、农业、生活、港口船舶污染管控,抓好长江岸线“留白”、“留绿”和功能恢复,构建全方位保护、全流域修复、全社会参与的长江生态共同体。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天然林保护修复、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强化河湖长制,推进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干支流协同保护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实施好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持续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

34.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发挥“三线一单”约束作用,落实项目建设环保“三同时”制度。健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流转抵押、监测评价和有偿使用制度,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推动绿色产品、生态服务资产化,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推进生产、流通、仓储、消费各环节绿色化改造,推动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行绿色出行。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35.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和修复,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加强湿地生态保护治理,推行山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实现资源永续利用。探索推行林长制,加强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山火管控、水源地保护。统筹推进“三水共治”,加强全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强化河湖长制,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持续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强化工业固废处理和受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白色污染防治,重视新污染物治理。

36.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健全矿产有序开采监管机制,严格落实生态修复措施。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全社会资源节约意识,推动各领域节能工作。

十一、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7.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发展慈善事业。

38.促进就业创业。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切实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扩大公益性就业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完善创业促进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综合执法。

39.加快提升教育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加大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推动高中阶段教育特色化发展,办好优质高中。引进高等院校,完善教育体系。健全困难学生帮扶制度。办好特殊教育。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40.全面推进健康团风建设。优先保障人民健康,落实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加快疾控体系改革,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优化防疫体系运行管理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强化公共卫生与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医疗人才培育机制,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管理,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支持社会办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提升省级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同发展。

41.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完善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权益保障和关爱服务体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落实优生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成本。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探索互助性养老模式,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42.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加强法治保障,推进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权益、化解矛盾、防控风险、维护稳定。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完善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相融合的基层治理方式。推动重心下沉、力量下沉、资源下沉,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推进社区、小区综合治理,加快建设一批平安小区、和谐小区。

十二、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团风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推进平安团风建设。

43.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落实党委(党组)国家安全责任制。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落实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强化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44.确保经济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冲击能力。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履行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健全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

45.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体系、隐患排查处理和风险防控体系,强化安全隐患常态化治理,加强重点行业监管,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生物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切实防范生物安全风险。深入推进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建设,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升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健全水灾害预警、防治体系,推进河道综合治理和堤岸加固,建设安澜江河。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推进“智慧应急”建设,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46.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1343”维稳工作机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深入开展矛盾风险动态排查、防范化解。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领导干部接访包案制度。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和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完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衔接联动工作格局。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推进“12345”市民服务热线建设,加强重点人群帮扶救助、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建设社会治理智能化平台,加强“雪亮工程”、“智慧公安”建设。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决胜战,建立健全常态化扫黑除恶工作机制。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及新型网络犯罪,完善对重点区域、突出治安问题的常态化打击整治机制。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深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十三、凝聚全县力量,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落实政治生态好、用人导向正、干部作风实、发展环境优的要求,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47.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高质量抓好党的政治建设,确保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落地落实,充分发挥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引导全县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落实好干部标准,严把政治关、廉洁关、素质能力关,建立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保护机制,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突出发展第一要务,优化政绩考核内容指标,健全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不断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48.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统筹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外事以及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凝聚强大力量。坚持执法、司法、守法等各环节共同发力,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化行政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司法公正。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法治精神,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的能力。

49.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按照本次全会精神,编制好我县“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各类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用好用足党中央支持湖北发展一揽子政策,力争更多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进入国家、省级和市级层面规划。加强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督促检查,加强考核问责,确保“十四五”发展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胜利!

附件

名词解释

1.六稳:稳就业、稳外贸、稳投资、稳金融、稳外资、稳预期。

2.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3.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4.四个全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5.一中心五体系: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乡村电商网点体系、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农产品网络销售体系、农村电商产业发展平台体系、农村电子商务综合保障体系。

6.一摘四不摘: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

7.双十工程:湖北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湖北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

8.三水共治: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

9.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10.三同时: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11.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