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2021年2月初链家挂牌价显示,上海最贵的小学学区——华二前滩,单价已攀至19万+,当然该校如此昂贵和其板块自身发展前景、房子本身品质不无关系。但紧跟其后的福外瑞华的单价却取决于自身的学区属性。我们以同一片区的三个小区为例:
乳山四村对口的是崂山小学+东昌东校,56平左右的小两房单价8万;
梅园三村对口的是梅园小学+建西华城,58平的类似户型单价为13.5万;
梅园三街坊对口福外瑞华+建西华城,和乳山四村同户型均价为16.8万。
由此基本可以看出市场对于双学区、初中单学区的价值定位。简单来算下溢价率,浦东初中单学区溢价率大概是(13.5万-8万)/8万=68.75%。那么小学单学区,我们以对口六师+进才北的崮山小区和对口六师+罗山的泾东小区当前挂牌价为例,计算出溢价率为(14万-9万)/9万=55.56%。不得不说,浦东的初中学区着实不冷静了,甚至蕴藏着高风险。
“学区房热”的由来?
学区房存在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与房产挂钩,即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的推进。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们经济条件越来越改善,对教育越来越重视。自20世纪90年代起,重点学校突出的教育效益吸引着大量家长不惜交纳重金或者动用社会资源以将孩子送进重点学校就读,产生了“指标生”、“条子生”、“关系生”、“票子生”“共建生”等五花八门的种类。由于监督机制不够健全、财务管理欠完善,部分重点中小学高额择校费入“账外账”,变成当权者“小金库”,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为解决愈演愈烈的择校和乱收费现象,保证教育公平政府一直在推进就近入学,近几年有关小学和初中“免试就近入学”的规定变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刚性化和定量化。2014年1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又颁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强调4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2014年应制订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自此开始在一二线城市彻底执行就近入学,房产与户籍就此成为教育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该政策本意在于减少择校,实现学生入学机会的均等化,方便中小学生上学。但是只要教育资源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口学校差一点的家长们就不可能甘于“就近入学”,通过金钱买学区房来实现择校是一定的。但仍然可以说它是进步的,它避免了交纳赞助费所带来的权钱交易和暗箱操作,用市场化手段让择校规则变得简单和透明。
学区房的本质是资源供给端和需求端失衡的结果,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和一二线城市家长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近些年出台的许多政策也是为了调衡这个天平:一方面加强供给端资源建设:强校工程、师资轮岗、集团化学区化、不断涌现的强背景新建校等,试图做大蛋糕,增加优质教育供给。另一方面进行总量需求管理,包括五年一户、多校划片、户口年限产权排序、增值税2改5、离婚3年内住房套数按离异前家庭总套数计算等等。教育供给端改革面临的社会压力比较小、但见效也相对较慢,因为优质师资的培养需要较长的周期。但是想要根本上解决教育的不公平,还需靠资源供给端发力。
如何解决“”资源不均衡“”问题?
我们可以对标公办校水平较高的北京是怎么做的。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已有5年的时间,这则新政带来的又是一轮新生儿人口喷发的高潮,眼见着这一波出生潮带来的是又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学区房躁动。尽管教育资源的大军在不断扩充,但优质的教育资源始终有限。“既然无法择校,那就择区”这成为了很多北京家长的选择。尽管,海淀区2020年已经实施“多校划片”,但海淀区的房价不减反增,很多对口小学不是很热门的业主的房价反而因为“多校划片”使房价增加了10%左右。
为缓解学区房资源的紧张,北京今年承诺将新增2万个中小学学位,新学位主要分布在核心区、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地区和城市副中心等学位需求比较紧张的地区,目前有50所中小学已开工建设。到2025年,北京市将新建、改扩建和接收居住区教育配套中小学150所左右,完成后新增学位16万个左右。
1月14日上海市教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上海首次明确特级校长及教师流动的年限和比例。明确提出:“加大特级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流动力度,新评特级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不低于20%左右的人员流动到乡村学校或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实验学校支教3年。”从政府的一系列举措中可以看出政府在拉高上海教育的“低点”,强化教师调剂,让优秀教师去落后校,这是解决教育公平的重要路径之一。
放眼国外,日本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体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轮岗,规定教师每隔5至7年流动一次,尽可能地大范围流动,有的从偏远农村学校向繁华都市,有的是反向流动。日本的教师也没有严格的升学率考核,所以老师教学的压力也并没有那么大,而且课堂氛围相对来讲也更轻松一些,教出来的学生也一点都不差,进入20世纪,日本每年都会诞生一位诺奖得主,已成世界教育科研界的奇观。
再看看浦东教育局2021年工作务虚会提到的学习新加坡的理念和管理模式。新加坡2019年教育改革要点:1、取消快慢班,取而代之的是分层走班制;2、改成绩积分制为等级制;3、取消部分学段的考试,取消小学1、2年级的所有考试,小学3、5年级、中学3年级年中考试。改为综合评估,依据是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工作表。4、把饮食、运动、睡眠作为体育课程的重点。也就是说教育会更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健全的身心、全面的综合素质,而不是陷入唯成绩论的怪圈。
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教育资源的好坏关系到各个维度,从区域范围上看,大到区域资源,小到学校资源;从升学路径上看,上到“市重点高中”,下到“一、二梯队”,只要有其中的任何一个考量维度出了问题,教育资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没有办法达到均衡,所谓的“学区房”就一定会存在。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都已逐步开始实施公民同招和多校划片,全国一盘棋,教育均衡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目前所走的“师资轮岗”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而“多校划片”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未来任重道远,若想要达到彻底均衡的效果,还需要从教师资源和资源投入方面均衡分配。同时,中小学阶段教师的绩效考核也不应以高考指挥棒为导向,要做的还有很多。
如果现在有能力为孩子购置一套学区房,可以考虑,因为实现彻底的教育均衡化,还需要时间。
挤进名校,就万事大吉了吗?
有研究表明,同样资质的孩子放在家长平均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好学校”里,发展前景更为乐观:他们成功读完四年制大学以上学位的几率更高,高中毕业11年和50年后的家庭年收入都处于较高水平,而且更容易从事那些均衡满足职业成就、自我独立、社会认可、职场关系、团队支持和工作条件6项职业评分的“好工作”。从为孩子谋未来的角度上,全世界的家长都有一样的共识:无论是拼自己还是拼孩子,一定要让孩子进入到好学校,方能接收到良好的教育、结识到未来的精英,为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随之,一场鸡娃大战激烈展开。
“鸡娃”最激烈的战线在中国最富有的大城市。在过去40年经济高速增长和教育扩张同步进行的时期,一个新兴的“新中产一代”群体在大城市中形成,对他们而言,在一个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里,向上看,有来自上层精英的压力,向下看,滑入底层的不安全从未消失。对于这些“新中产一代”而言,教育是他们熟悉的路径,也是他们为孩子创造一个有保障未来的最可及资源。可是,他们受益于时代的红利,他们的孩子再难搭上同样的快车。
《“龙门”之后:当代中国大学中的教育分层》中引用的数据表明,从1978年到201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7%增加到45.7%。根据国际一般标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到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们的高等教育已经快要进入普及化阶段,大学文凭的价值跟我们从前印象中的相比,大大降低了。
学习好和人生幸福以及事业成功,并没有强关联度的因果关系,考试成绩并不是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但这并不代表,学习和成绩不重要,优秀的学习能力和强大的心理素质仍然是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挤进名校可以说为未来上了一个保险锁,但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讲,更需要的是家长有耐心和智慧去培养幸福生活的能力。即使现在没有进名校,或者学习成绩差一点也没关系,成绩好是目标,也许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挫折,但挫折带来的不应仅仅是挫败感,更应该学会的是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享受努力的过程。
学区房不是获得优质资源的唯一途径,更不是最终途径。孩子的人生刚刚开始,家长也在陪伴中逐渐成长,人生绝不仅仅是在达到某个目标后戛然而止,未来的路还长,教育的真正意义是如何让孩子和父母过上充盈而善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