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小产权房网深圳小产权房网

南雄珠玑小产权房(产业扶贫百花齐放 美丽乡村风生水起)

人民网广州7月1日电(刘远忠)6月25日~29日,由中央网信办指导,广东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委农办联合主办的“脱贫攻坚在行动乡村振兴看南粤”主题采访团先后深入梅州、河源、韶关、清远等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展现广东在脱贫攻坚方面的新成效、新进展。

占地1300余亩的光伏板每日产生约10万度电。华萱摄

6月25日,采访团第一站来到梅州市五华县横陂镇,实地走访广东省装机容量最大、扶贫资金规模最大的光伏扶贫项目——五华县惠农新能源有限公司30MWp地面光伏项目。得益于当地山地资源和光照条件,项目选址于五华县横陂镇和河东镇交界处的山坡上,通过租用当地撂荒山地1300余亩建设光伏发电站。

截至6月23日,该项目总发电量达1828万度,产生收益1773万元。根据持股比例,每年向当地产生300余万元扶贫款,可持续运营25年。不仅如此,与分散式扶贫直接将收益归个人不同,该光伏扶贫项目的收益归村集体统筹分配,保障了后期新增贫困户的扶贫资金投入。

横陂镇只是梅州市因地制宜、帮扶并重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4月底,梅州市累计筹集扶贫资金31.43亿元,共投入使用24.38亿元;帮扶户项目共330501个,村项目共6591个,实施产业扶贫项目68334个。2016~2017年,该市共有120957人达到当年脱贫标准。

桂林村贫困户靠种茶脱贫。张国勤摄

河源市龙川县义都镇桂林村,是一个有着1560年皋卢茶(绿茶)种植历史的村子。几年前,村民何洪伟患病丧失劳动能力,加上重疾的大儿子和3个小孩的教育支出,原本靠他外出打工勉强支撑的家庭因病因学致贫。妻子不得不外出打散工,维持一家生计。

“那时候感觉生活都没了盼头。”何洪伟说,幸运的是,在扶贫工作组的帮扶和指导下,2016年他接手了村里的10亩茶园,做起“茶叶生意”。同时,他们一家还获得了相应的教育帮扶、健康医疗帮扶、金融贷款帮扶等。2017年,10亩茶园便给何洪伟带来约5万元收入。加上妻子的工资,家庭年人均收入接近万元。

目前,桂林村全村509户2229人中,就有500户种植茶叶,种植面积约5000亩,茶叶年产值达到1500万元,人均增收1900多元。2017年底,村里75%的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大棚蔬菜撑起村民“脱贫梦”。刘远忠摄

通过与深圳市鑫辉餐饮服务有限公司合作,采用“企业先下订单,基地来协调,农民再种植”模式,河源市连平县三角镇石马村大棚蔬菜基地一亩地的收益从原来每年约1000元,增加至现在的近15000元。自2017年5月至今,已稳定生产165万斤优质蔬菜,售额达247万元。

类似桂林村、石马村利用“传统农业+科技种养”的长效农业特色帮扶产业,河源市建有771个,吸收在家有劳动力贫困户18725户参与。数据显示,2017年河源市建档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450元,比帮扶前增加了3890元。2016~2017年,全市共8.5万人达到脱贫标准,占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72%。

灵潭村素有“腐竹之乡”的美名。刘远忠摄

位于韶关南雄市珠玑镇北部的灵潭村,以丘陵地貌为主,绿水青山环绕,自然环境独特,因山而名,也因山而困。扶贫工作队来了后,一方面带动村民种植黄豆,兴建“灵潭腐竹食品发展有限公司”,发展特色产业,另一方面依托本地的黄烟种植产业,新建烤烟房,扩大种植面积,加强与外来公司合作,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2017年,村集体收入从2015年的1.5万元增长到56万元,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到8663元。

据了解,通过“造血”式扶贫,2017年韶关实现了1.06万户3.44万人预脱贫,有劳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322元。2016~2017两年,累计共有2.73万户6.53万人在住房安全、子女教育、基本医疗、安全饮用水、通电、电视、网络和家庭收入“八有”标准上实现预脱贫。

盘木生十五妹在她的蚕房里。刘远忠摄

“歌颂扶贫做养蚕房哎,做好蚕房种桑树,桑叶养蚕结蚕茧,卖了银纸脱了贫……”(歌词大意)谈起当地的帮扶工作,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连水村贫困户盘木生十五妹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说着说着就唱了起来。

51岁的盘木生十五妹,因丈夫生病不能干体力活,之前主要靠种植玉米、花生为生,家庭收入很低。2015年在扶贫工作组帮扶下开始种桑养蚕,并在技术人员的免费培训和技术指导下,逐渐从桑蚕“菜鸟”变成了技术能手。如今,她在村里承包了一个养蚕房,养蚕1.5张,每年8~10批次,按照每批次3000元左右的价格,盘木生十五妹养蚕一年就有近3万元的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作为广东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策源地、全国扶贫改革试验区之一,清远市近年来在脱贫攻坚路上敢于创新、善于总结,因地制宜实施精准扶贫,从“输血“到”造血“,建立健全了持续性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统计显示,2016~2017年,该市9.4万人达到预脱贫标准,贫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610元。

素有“王者香”美誉的兰花,成为安田村的“脱贫之花”。张国勤摄

同样是产业扶贫,“广东省扶贫开发名村”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寨岗镇安田村则种起了兰花。近年来,安田村依托10亩的兰花基地,种植兰花6.5万盆。基地由英德市君鸿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并以每盆20元的价格对兰花进行收购。凭借兰花等特色产业,2017年村集体收入67.2万元,年人均8907元,同比分别上涨147%和29%。

除了兰花产业,村里还兴建了50幢(一幢两户)安居房。贫困户只需交4万元左右即可拎包入住。

俯瞰安田村,50栋两层建筑整齐排列。李俊豪摄

产业扶贫百花齐放,美丽乡村建设也是风生水起。在清远连南县岗寨镇安田村,50栋两层小洋楼统一规划、整齐排列。

“扶贫先安身,只有先把贫困户的身安了,心才能安下来,幸福生活才有奔头。”安田村党支部书记陈家满介绍,这些房子都是村里统一规划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当时的贫困户只需要自费4万元左右,便可以住进新房。不仅如此,为了让村民住得安心放心,村里还协助办理了相关手续,产权都属于村民个人。

自从搬进了“安田新居”,曾阿婆脸上始终挂着幸福的笑容。刘远忠摄

“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儿子能给我带个媳妇回来。”住在安田村“安田新居”33栋2号的曾阿婆今年64岁了,是村里的低保户,丈夫十几年前过世,儿子在外务工,女儿有精神障碍。现在的她,在政策兜底的每月四五百元之外,还能享受兰花基地的产业分红,每年四五千元。这样算下来,每月有一千多元的收入,生活越来越好了。

曾庆辉(左)对红梨村开展的“乡村旅游+”产业帮扶项目信心满满。刘远忠摄

“你脚下沾了多少泥土,代表你对这片土地有多深的感情。”曾庆辉是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派驻韶关市始兴县马市镇红梨村定点帮扶工作队队长,为了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项目,他几乎走遍了红梨村的田间地头。经过多次调研和考察,最终确立了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的帮扶项目。

按照规划,红梨村通过建设客家文化特色产业园(创意农业工坊),开办红梨生态农庄、微店、农特产品展示销售中心,举办乡村小吃文化节、红梨柚子节等活动,建设共享田园、农耕体验园、客家民俗博物馆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业观光、休闲运动、客家文化体验、农家乐及餐饮等全产业链建设,提升红梨村经济产业结构,促进村民生产方式转变,增加村民收入。

红梨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张国勤摄

通过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韶关不仅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还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村容村貌、营造美丽乡村,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

连水村随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刘远忠摄

走进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连水村,数十栋特色瑶族建筑整齐排列。随处可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阐释着村民对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热爱之情。

小桥流水、古宅新居……梅州新楼村展现出美丽乡村面貌。张国勤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