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小产权房网深圳小产权房网

业内较好的宝安小产权房?背后的数据扎心了

从官方到各路媒体,调子高度一致,深圳官方开始破局楼市,不再是“狼来了”一句空口号。

这意味着,2021年仍旧想在深圳楼市里“搏杀”套利的方式再也行不通了,商品房不行,小产权也不行!

1、官方禁止交易,小产权彻底“被锁”

深圳十次热搜,八次是因为楼市。

万人抢新房上热搜,经营贷流入楼市上热搜,千人抱团炒房上热搜,现在连小产权暴动也上了热搜。再这样下去,估计深圳明年都可以在微博上开辟出一个热搜专栏了。

深圳小产权冲上热搜,其实不是第一次,而且也是涨价了的原因。

去年6月,第一财经就曾经报道过小产权方面的市场,“价格成交非常活跃,价格出现跳涨,每套小产权房自四月份以来,每周售价上涨十万元左右,并且每天市场成交旺盛的时候能够卖出二十多套。”

报道里明确还提到,在2015年之前,市面上在售的小产权房单价大约是6000-8000元/㎡不等。但是到了2015-2016年小产权房单价涨到1.5万-3万/㎡。

只不过2020年6月,大家的目光只关注深圳一二手商品房市场,忙着打新盘,忙着上车好学位房,忙着搞抵押经营贷。

所以这次引起这么大面积的轰动,不过是被央视彻底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罢了。

相比“成交活跃,价格跳涨”的字眼,明显央视点名“上涨50%”的价格感官更加暴力,加上连续的调控政策打压,深圳一二手房市场趋于横盘、摸瞎买卖的状态,自然更能引起大家的关注。

这次央视报道,明确给出了一个涨幅“50%”。

那么到底哪些小产权涨幅涨了50%的?

小产权房主要包括宅基地农民房、村委统建房、开发商合作建房、军产房大证房。

而其中交易风险最小的是村委统建楼,这次行情涨幅明显的最主要的就是指这类小产权。

比如沙井的万丰村、翻身的海乐社区、龙华大浪的福轩新村等。

现在深圳楼市是见谁冒头就打谁。

二手房冒尖,成交数据就不让公布,小产权突出,自然也就不能谈了。

之前一二手房受热捧,官方研究琢磨了好久才出手,但这次面对小产权的情况,就迅速很多了。

被央视点名的第二天,龙华大浪街道办就出了公告通知。

明确要求各股份公司不得进行小产权房交易,不得为小产权提供见证,加盖公章。

并且4月29日,深圳司法局也重提2016年2月18日的一则通知,明确要求各区司法局、新区综合办,市公证协会、律师协会,各公证处、律师事务所禁止为违法建设提供公证、见证。

既然连公正,见证都没有了,这就意味着小产权算是彻底被锁住了,下一波行情估计也遥遥无期。

而且如果私下还是要继续立定买卖协议,那么很有可能协议就不受法律保护了。

所以私下已经买了小产权的,就真的只剩下居住属性了。

2、为何小产权火热?有价有市!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小产权会出现这样的暴动,就如同当初疫情高峰期,深圳的商品房市场还能逆势上涨一般。

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资金大环境迫使投资客抢买小产权。

从去年7月开始,深圳商品房调控一直收紧,限购升级,限售升级,贷款严查,二手指导价等等,导致大量资金出口受阻,购房人买房资格受限,需求被压缩。

而小产权属于村委和开发商合作开发,买卖不占用深圳的购房名额,于是购房者的目光便转移到小产权上来。

二是深圳这轮行情,把商品房和小产权房的价格差距进一步拉开。

在一些片区中,小产权的价格和同片区的商品房相比,房价只有二分之一,甚至更低。

相比于深圳商品房购买者首付款达数百万元还要背负三十年还贷压力而言,小产权房的高性价比,对深圳绝大部分低收入的刚需购房者来说,是有致命的吸引力的。

比如去年7月宝安西乡的小产权房,麻布新村一套两房小产权挂牌总价115万,三房138万;华侨新村一套三房挂牌总价150万。

而深圳的商品房,不管是宝安、南山的还是坪山的,150万总价几乎无房可选。

另外,再加上后期旧改拆迁的强烈预期,这就导致了小产权价格出现了异动。

所以深圳人强烈的买房需求,小产权业主想要更高的回报以及上车门槛越来越高的商品房这三大因素,给小产权的交易市场提供足够的土壤。

另外根据去年深圳特区报透露的数据,截至2020年初深圳全市住房总量增加至约1082万套(间),户均套数达到约1.13套(间),人均住房面积达27平方米;累计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政策性住房约50.63万套。

这些房子,看似容纳深圳约2200万常住人口是足够的,但实际上远不够。

因为2020年这1082万套房子,其中城中村包括507万套,保障房51万套,工业宿舍183万套,公寓等其他住房97万套,单位自建房55万套,而真正的商品住宅只有189万套左右。

而且相比2018年只增加了17万套房子,减少了3万套城中村住房。

如果按照这样的消灭速度,五百多万的小产权房需要花上上百年的时间,而住房需求,肯定等不了这么长的时间。

那么短期内的住房需求,仍旧需要依赖这些小产权房,尤其是中低层收入的刚需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