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水城·古运河之都——聊城吸收古今中外文化精髓,融合南北风情民俗,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2019年,聊城实施了该项目“文化旅游振兴城市”,一大批优质项目落地开花。聊城文化旅游亮点频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薛兆利详细介绍了对聊城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介绍,加深了专家们对聊城的了解。
对于聊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书记、研究员、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陈国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是把握规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全面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是品牌要有穿透力。 “对我的城市说”是区域文化品牌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度融合的大胆实践。 这不仅意味着品牌的推出,更重要的是使其受到当地居民和外国游客的欢迎。 以及未来想来聊城的游客们的心。 三是强化巩固,主要从“谈什么”、“跟谁谈”、“跟谁谈”、“怎么谈”、“怎么谈”五个方面入手。 创建全国服务业文明城市。
谈及品牌推广,陈国忠建议:“品牌推广最重要的一点是价值认同,要体现非自我,在社会中形成亲和力,增强公民的认同感。”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王家华教授也表示赞同:“立足聊城,但不限于聊城。一个口号如果流传,一定要全国范围内做。”
如何合理地“说话”,王家华说:“我们必须找到历史依据,无论是本地的、民间的,还是从外地引进的,只要是当地人认可的,我们就应该深入挖掘。”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是制作文化‘菜肴’的独特素材,不能永远沉睡在人们的记忆中。”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华德育研究院党委书记李平生与李平生教授从“一条主线、两轮驱动、三驾马车、四轮驱动”进行了探讨。方式沟通、五个特色旅游文脉”。 其中一条主线是“一座我们可以互相交谈的城市”。 文化和旅游是两个轮子,政府、企业、民间是三驾马车。 运河旅游线、水浒旅游线、徒骇河旅游线、阿胶养生旅游线、红色旅游线”五个特色旅游脉络。
“一座城市,意味着文化认同、生命归属。聊城的每一寸土地都要利用起来,系统梳理从历史到现代、从自给自足到开放、从传统到融合的文化脉络。聊城是一个一个开放、一体化的城市,只要品牌推广、市民认可,那就是成功的。”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审专家张世山说。
原文化和旅游部全国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专家组组长、山东大学兼职特聘教授李松,向我们揭示了文化旅游工作的真正内涵——文化旅游的主要任务是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尤其是黄金名片。
什么是文化名片? 李松说:“是当地社会呈现的创意文化生态,与其他地方不同。” 这是一座城市独特的气质,也是不言而喻的身份。
李松还提到,沟通和繁荣从来都是联系在一起的,“聊天”这个词就体现了这个含义。 通过“聊”,建设一座经济繁荣、文化繁荣的城市。 打造传统文化强IP、自知、自用、自觉、自信,这就需要深挖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追本溯源。
“这次论坛打开了我的思维盲区,让我受益匪浅。” 山东金正动漫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任家斌说,“创造、开辟行走的时空”。
“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融合,对于推动整个经济转型发展、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专家教授为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和政府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意见。”这个论坛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巅峰’论坛。”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翟建表示,“我们将深挖聊城文化旅游资源,寻根塑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及旅游产业、品牌推广、形象塑造、影响力提升等方面,打造聊城金名片。”
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赵琪通讯员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