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小产权房网深圳小产权房网

郸城县白马镇:新四军整训铸劲旅

4日梁昏,滕海清率二团转移到亳县宿营。团部随即派出侦查人员,在鹿邑至商丘、商丘至亳县之间公路两侧摸清敌人动向,将掌握到的敌方情报送到司令部。5日下午,侦查员获悉,日伪军有2000人占领鹿邑县城,其余人马已经南下,企图攻击亳县。

6日,日伪军占领亳县东北25里的芦家庙。8日,彭雪枫根据情报,决定乘日伪军立足未稳之际,予以歼灭性打击。接到彭雪枫下达的作战命令后,8日夜,滕海清、谭友林指挥部队奔赴芦家庙与日伪军展开激战。经过两小时的战斗,歼敌200余人,其余日伪军连夜逃窜。

郸城县白马镇:新四军整训铸劲旅

郸城县白马镇:新四军整训铸劲旅

1938年,日寇进犯河南,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中原大地河山凋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彭雪枫率领军民在敌后建立起豫皖苏抗日革命根据地,以星火燎原之势,发展壮大,成为新四军中一支强有力的抗战力量,为饱受战火蹂躏的百姓带去希望。

12月24日,彭雪枫向毛主席发出电报,报告了部队整训情况,中共中央和毛主席于当月30日回电予以肯定。

白马驿整训,是新四军游击支队及后来新四军第四师发展史上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从此,新四军游击支队以崭新的姿态走向抗日第一线,成为人民军队中的一支劲旅。毛泽东在1938年12月30日电示彭雪枫说:“你们在豫皖苏边地区开始获得成绩。望放手去做,必获大效。”

从一支300多人组成的新四军抗日游击队,逐步发展成数万之众的新四军精锐第四师,彭雪枫率领部队,从踏进郸城县白马驿土地的那一刻,便注定要写下一部传奇般的革命史。白马驿整训,无论是在新四军史上还是在豫皖苏革命老区人民心中,都是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

1939年1月2日下午,彭雪枫得到情报:商丘日伪联军已攻占鹿邑县城。支队召开军事会议,令滕海清、谭友林率第二团前期进驻亳县搜集情报,侦察敌情。

郸城县白马镇:新四军整训铸劲旅

多年来,生活在革命老区的郸城百万人民,特别是白马镇人民,骨子里就有一种勇于担当、创新奉献,不畏艰难、克难攻坚的精神,这与先辈们昂扬的革命精神一脉相承。

采访期间,当地居民告诉记者,彭雪枫通过统战工作,得到当地士绅的大力支持。新四军游击支队就住在地主张老利的家中。当年的地主老宅几经易主,多数已经被拆除,如今只剩下两间瓦房,现任房主名叫郝财聚。

整训期间,各大队间互相参观学习,交流经验,开展练兵运动。指战员学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等文章,向军民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增强人民群众和战士们抗战必胜的信念。

郸城县白马镇:新四军整训铸劲旅

记者 王锦春 徐松 宋风

严格整训,团结军民

同时,游击支队加紧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连队普遍建立健全了党支部,从指战员中吸收大批人员入党,成立士兵委员会,提倡官兵平等,部队面貌焕然一新。

通过整训,新四军游击支队的政治觉悟和军事素质得到提高,军民关系融洽,青年踊跃参军,部队迅速发展壮大。12月底,游击支队已有3412人,另有随队活动游击队500余人、步马枪2321支、轻机枪30挺、重机枪1挺、手提机关枪12支、战马154匹,成为豫皖苏边区一支规模可观的抗日武装。

郝财聚告诉记者,他小时候曾听镇上的老人说,白马驿整训期间,张老利不仅为新四军游击支队解决了住宿问题,还为部队提供钱粮。

郸城县白马镇:新四军整训铸劲旅

新四军游击支队之所以选择在白马驿落脚,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这里地处鹿(邑)、亳(州)、太(和)交界处,属于“三不管”地区;二是当时的白马驿经济繁荣,交通便利。

在彭雪枫的感召下,支持抗日的时任国民党鹿邑县长魏凤楼与新四军游击支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魏凤楼不仅向新四军游击支队支援粮食、布匹及军用地图等,还邀请新四军游击支队派人帮助他们整训部队,传授游击战的经验,为迅速打开豫皖边区抗日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彭雪枫新四军游击支队白马驿整训纪念馆内,保存有当时《拂晓报》的图片资料。白马驿整训期间,《拂晓报》共出版6期,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提出“响应支队司令部号召,用整训队伍的胜利,迎接一九三九年”。拂晓剧团还编排了“打鬼子”“上前线”等剧目,通过文艺演出的方式,向军民进行抗战宣传。

郸城县白马镇:新四军整训铸劲旅

作为一支正义之师,新四军游击支队在白马驿整训期间,受到当地社会各界的拥戴。整训期间,当地百姓纷纷报名入伍,士绅也慷慨相助。

鉴于当时的形势,提高部队的军事素质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军事训练也就成为白马驿整训的重要内容。彭雪枫、张震、肖望东等首长以身作则,每天早晨和战士们一起出操,检查动作,亲自示范,走列队、变换队形、练习射击投弹,学习地形地物的利用、战斗中的相互配合及行军序列、夜间联络等军事常识。天气不好时,战士们就在室内进行瞄准训练,有时则由支队首长讲课。经过严格的训练,部队军事素质明显提高。

1938年,侵华日军长驱直入,国民党军队从正面战场败退,徐州、开封相继失守,中共中央指示河南省委将工作重心移向豫东,尽快组织部队开展豫东敌后游击战争。当年9月30日,时任河南省委军事部长的彭雪枫临危受命,,率领由两个新兵连和一批干部组成的部队,以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二大队名义,在驻马店确山县竹沟召开誓师东征大会,向豫东挺进;10月上旬,彭雪枫率部与吴芝圃领导的豫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以及肖望东率领的游击先遣大队在西华县杜岗会师,三支武装整编为1000余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10月底,游击支队抵达鹿邑县刘大庄一带;12月初,游击支队进驻鹿邑县白马驿一带休整。白马驿就是如今的郸城县白马镇(原属鹿邑县),相传在唐宋年间,这里就设立了驿站,因为驿马多是白色而得名白马驿。

芦家庙战斗,粉碎了日伪军侵占亳县的企图,打响了游击队进入皖北的第一枪。这是彭雪枫在白马驿指挥的唯一一场战争,也是游击支队整训后的第一仗。这一战进一步壮大了游击支队在豫皖苏边区的声威,鼓舞了豫皖苏人民抗日的士气。从此,新四军游击支队以崭新的姿态,站在了抗日第一线,逐渐发展壮大,由团到旅再到师,成为人民军队中的一支劲旅。

部队注重宣传贯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军队内部及军民之间的团结,还开设了随营学校,专门增设了有关群众工作的课程。游击支队第一届随营学校由彭雪枫、吴芝圃分别兼任正副校长。

游击支队在转战途中,不断收编地方武装,接纳抗日志士。部队中除少数干部战士外,大多是投笔从戎的学生、放下锄头的农民、激于义愤的爱国人士,抗日救亡的共同愿望使他们走到了一起。新组建的部队缺乏必要的军政训练,无论是在思想觉悟、组织纪律还是在军事素养方面都达不到职业军人的水准,加之部队长途跋涉,连续战斗,伤员增加,供给困难,急需休整和巩固。经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批准,部队在白马驿一带进行整训。

在郸城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彭雪枫新四军游击支队白马驿整训纪念馆展厅内,一座青年军官骑着骏马出征的大型雕塑伫立在展厅中央。展馆负责人张廷举向记者介绍:“雕像是按照彭雪枫将军的形象雕刻的,你看他的照片,身材高大,长相英俊,白马驿整训时,彭雪枫将军只有31岁。”

2015年,彭雪枫的儿子彭小枫在接受《解放军报》记者采访时谈到:“1938年9月,父亲率部从河南确山竹沟出发挺进豫东敌后时,只有373人、153支枪。在他牺牲前,根据地部队已发展到主力军、地方武装、民兵共12万余人,进行了大小战斗3700余次,累计歼敌4.8万余人,下辖30多个县,面积达2万多平方公里。父亲也以开创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的豫皖苏根据地而载入史册。”

1939年元旦,魏凤楼带着部队赶赴白马驿,为新四军游击支队送去了猪肉、羊肉、粮食等节日礼品。新四军游击支队在镇南侧的空地上举行庆祝大会,演出节目,宣传抗日,魏凤楼在大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国共两军与民同乐,白马驿生机勃勃、一片欢腾。

从组建之初,游击支队就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团结各个阶层各个方面的人士共同抗日。在白马驿驻扎时,统一战线教育是部队整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随营学校开设的主要课程之一。整训期间,部队广泛开展统战工作,一方面采用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和发动群众,另一方面争取和团结友党友军参加抗战。战士们帮助群众下地干活,打水扫地。每逢集市,他们都要上街宣讲抗日救国道理,动员各界人士有人出人,有钱出钱。

首战告捷,壮大军威

挥师东进,白马扎营

张廷举退休前曾任县民政局长,多年来致力于研究郸城革命老区抗战史,白马驿整训是他钻研的重点。在采访中,他向记者讲述了白马驿整训的来龙去脉。

白马镇以脱贫攻坚为统领、以乡村振兴为主线,撸起袖子、扑下身子,脱贫攻坚深度、项目推进力度、镇村面貌改善速度、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工作保障强度前所未有,全镇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六村共建”工作,该镇扎实推进农村“户厕改革”,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在全镇范围内掀起“户厕改革”新高潮。“六村共建”让农村焕然一新,“厕所革命”让农村变得更清洁,白马镇成为名副其实的郸城乃至河南的东大门。①9

正义之师,人心所向

红色精神,助力振兴

彭雪枫指导战士开展军事训练(资料图片徐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