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小产权房网深圳小产权房网

游赏美丽山水感受历史魅力

“文旅融合”是近年来的旅游热词,也是各大景区优化升级的途径和目标。

在贵安新区的马场镇平寨村、湖潮乡车田村和高峰镇王家院村,居北斗七寨忆明初往事,踏石板古道与历史名人牵手,穿藤甲胄征战三国,在游赏美丽山水的同时,感受历史魅力,这,不正是“文旅融合”的最佳诠释吗?

富有特色的石板建筑。

富有特色的石板建筑。

荷叶田田醉游人。

荷叶田田醉游人。

平寨村 青瓦白墙明朝往事

古人将夜空中7颗星星联系起来,想象为舀酒的斗形,名北斗七星。

马场镇平寨村,因7个自然村寨布局宛若北斗七星状,故别名“北斗七寨”。

北斗七寨,乍听就是个有趣的地方。实际上,平寨确实是个有趣的地方。

穿过写有“平寨”两大字的寨门,便是乡间柏油小道,只见田田荷叶、流水白桥、柳树依依……这便是所谓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吧。

不远处,几名身着靓丽服饰的游客,正在荷塘中间的木栈道上拍照留念。荷塘后面,青瓦白墙、木雕大门、花格窗户……无不透露着古色古香。

“高原璞玉,黔中桃源,贵安平寨,七星缀连……”边走边看,让人不由吟起《黔中桃源赋》来。

来到村民族文化广场,独具布依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布依铜鼓映入眼帘。如果说,青瓦白墙表明这是个少数民族村寨,那布依铜鼓,则明确地向游人昭示,这是个典型的布依族村落。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和‘六月六’,是我们布依族的重大节日,大伙儿都会穿着民族盛装在广场上唱歌跳舞!”平寨村党支部副书记陈明宪说,作为布依族民族风情特色节日,这两个节日已成为平寨村的文化名片。

来自贵阳的市民夏女士非常喜欢少数民族歌舞,每年“三月三”和“六月六”,都会和姐妹一起到平寨游玩。

沿着乡间小道继续前行,茶舍、农家乐、绣娘街、银饰店、民族手工艺品,无不显示着布依风貌。

继续往前走,便是一座圆形坟墓。由于风吹日晒的缘故,坟墓木制简介牌已有些斑驳,但上面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见:平寨始祖班启先与龙太君之墓……于明朝时期葬于此处……

“这是我们平寨的历史啊!”村中老人王炳荣说,平寨村主要有王姓、龙姓和陈姓3大姓氏。其中,王姓群众占了全村三分之二以上人口。

据说,之前,这里的王姓先祖,并不姓王,而是姓班,是班超后裔。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由内地迁民充塞边疆。平寨始祖班启先和族人由江西迁至贵州。在迁移过程中,明太祖认为民无二王,班字里面有两个“王”,不利于军,就赐姓王,班氏家族自此改姓为王。

由于不忘祖先,该族族人在世时姓王,过世后碑记上仍为姓班。这就是平寨“班王二姓”的由来。

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如今的平寨,乡村美百姓富,游人如梭,成为美丽乡村的典型。

风车流水。

风车流水。

车田村 风车青瓦景色旖旎

石板路、旧庭楼、一草一木……每一条村寨,都像一部电影似的,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如果我是导演,会从哪一个镜头切入,讲述湖潮乡车田村的故事呢?是那连绵400余年的石板建筑?是那波光粼粼的车田河?还是转角遇见的正一针一线刺绣的苗族阿婆?

仙岩落日石桥东,青山瓦房月影中。

或许,故事还是从车田村最为出名的石板建筑说起。

这独特的建筑“以木为架,石头为墙,石片为瓦”,这样的房子冬暖夏凉,隔热驱湿。

村里的石板小院,错落有致,别具一格。一直以来,除了游客前来观赏外,许多书画爱好者以及摄像爱好者也都慕名而来。车田村也通过书画、镜头蜚声海内外。

镜头一转,我们来到石板房前的古道。古道同样由石板铺就。顺着石板路往前走,一路都是斑驳的墙面、黛色的石板屋顶,静谧而惬意。

奢香夫人、王阳明、王若飞……游步道两旁,便是贵州历史名人浮雕。这里,我们的镜头结合车田村石头古寨的地域特色,以故事解说等方式,让观众穿越时空,与历史名人牵手。

在车田,除了有历史的沉淀,还有现代人们智慧的结晶。车田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村内丰富的水资源,修建水车群灌溉农田。为感谢水车和农田,村民将村寨命名为“车田村”。

车田村的美,文字说不尽,美图秀不完。亲自来摸一摸那在岁月中斑驳却依然矗立不倒的石头寨子,站在车田河边轻抚秋的惬意,才能体会那岁月的积淀以及秀丽的风光。

游人体验藤甲。

游人体验藤甲。

王家院村 身穿藤甲梦回三国

九月过半,贵安新区秋意渐浓。

驱车沿着贵安大道前往高峰镇王家院村,一路看天高云淡,赏葡萄芬芳。

“好!好!好!”汽车刚进入王家院村青鱼塘组,震耳欲聋的叫好声传进耳畔。

停车驻足,才发现已到了远近驰名的藤甲部落风情园。

顺着颇具特色的部落大门往声源处走去,前行约50米,不大的舞台上,三五个穿着特色服饰的表演者,正在表演“上刀山、下火海”。

“我们这里最出名的是‘藤甲兵’,‘藤甲兵’身穿的是由特殊青藤制作而成的铠甲。”藤甲部落风情园负责人王渠英告诉记者。除了“上刀山、下火海”之外,这里还表演包括火把舞在内的12个节目。

为什么有这样的节目展示?

“因为我们想充分展示贵州独有的藤甲文化。”王渠英说。

据王渠英介绍,《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火烧藤甲兵,烧的就是现场所看到的藤甲胄。藤甲胄,意为藤子衣服。据记载,“其藤生于山涧之中,盘于石壁之上;国人采取,,浸于油中,半年方取出晒之;晒干复浸,凡十余遍,却才造成铠甲;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

据说,在诸葛亮火烧藤甲兵后,生还者四处逃亡,几经迁徙,部分辗转至今天的贵安新区一带定居,并保留了当时的藤甲制作工艺。

“这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想把它宣扬开来,同时让大家更直观地认识历史。”王渠英说。

于是,2005年,藤甲部落风情园诞生在这片土地上。

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看到真正的藤甲胄,绕园一周,还有当年藤甲兵的住所、休闲场所、藤甲胄制作场地等的还原处,让人仿佛回到三国时期。

现在,借助藤甲的名声,藤甲部落风情园已名扬海内外。

“这是今天我们接待的第13个旅行团。这个旅行团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还有来自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外客人。”王渠英告诉记者。

“在这里,我们能切身感受到古老文化的魅力,很震撼。”来自武汉的张女士和伙伴对于此次藤甲部落之行感觉十分满意。

“咔!咔!咔!”原来,几名韩国客人与马来西亚客人正身穿藤甲,体验“刀枪不入”的感觉。

文化魅力生生不息,古老的力量吸引一批又一批游客来到这片土地。“淡季时,我们每天接待七八百名游客,旺季时每天接待两三千名游客。”王渠英说。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小长假,藤甲部落风情园就吸引了3000余名游客。(赵旭婉婷 任莉 高艳)


(责编:阳茜(实习)、陈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