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发布的《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19-23岁的大学在校生、应届毕业生、毕业后待业人员是青年创业主体,创业资金、社会资源和知识能力储备是青年创业主要面临的三大困难。高校教师和法律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创新创业有关法律法规作为知识能力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大学生依法创业和创业成败,开展创新创业法治教育刻不容缓。
法律纠纷频发创业路上亮红灯
“创业路上艰辛多,而让我倍感苦恼的是法律纠纷。”2021年,刚毕业的贵州姑娘小王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南通一家销售智能快递柜科技公司在寻求合作人,为了寻求创业机会,她怀揣梦想与积蓄从家乡不远千里赶赴南通,与该公司签署“技术转让协议”,协议约定科技公司向小王提供智能快递柜和相应的技术服务,小王则一次性支付了全部合同款58000元。
协议签订后,小王满心欢喜地回到贵州着手准备前期工作,左等右等快递柜却未能如期发货。小王多次与科技公司联系,公司负责人屡屡推脱。眼看创业梦想一步步破灭,小王非常焦虑,心理状况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2022年2月,小王就此事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进行了反映,市场监管部门要求科技公司尽快将快递柜提供给小王,但该公司仍然未发货。无奈之下,小王找到律师出主意,通过网上立案,于当年5月底将科技公司诉至南通市崇川法院。
几经波折,小王最终与科技公司达成了分期返还合同款及违约金合计61500元的调解协议。
“由于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不熟悉不了解,导致我的维权路异常坎坷与艰辛,虽然拿回了钱款,但这极大地打击了我创业的积极性。”小王表示,作为初次创业者,应该提前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对自己将要面临的创业风险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拥有应对风险的心理准备,必要之时向法律机构寻求帮助或援助,维护自己的权益。
同样因法律纠纷而终止“创业梦”的大学生,还有来自河北某地的大学生盛某。
盛某是某大学大三学生,他与另外三位有创业想法的同学一拍即合,每人投资4000元准备开店。经过考察后他们看中了校园附近的一家闲置店面,承租者是一位孙姓老板,他同意以1.2万元的价格转让这个店面两年的使用权,但不能让房东知道。盛某几人虽然知道老板不是房东,但涉世未深的他们并不知道租房要通过房东,以为签了协议就有保障。在盛某等人对店面进行装修时,房东前来阻挠,并在店门上上了锁,锁死了盛某等人的创业之路。
小王、盛某等人“创业梦”的破碎,给更多心怀“创业梦”大学生敲响了警钟。凡事多问“为什么”,切莫轻信大意。
“创业初,创业者就必须要注意创业法律风险防范,加强风险管理意识。”中国维权工委委员、贵州省人民政府立法咨询专家、贵州贵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毕健介绍,大学生创业者涉及的法律主要有民商事法律、行政法律、刑事法律及其他专门法律,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首先要对这些法律有一个初步了解。
创业过程中常见的法律风险有哪些?毕健介绍,主要有创业初期的法律风险,如创业组织和场地租赁法律风险;创业经营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如合同、人事管理、知识产权、税收等法律风险;创业终止时的法律风险,大学生创业失败或者是其他原因导致的企业终止,应该到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依法注销,否则就会面临企业被他人非法利用。
法律意识淡薄法治素养待提高
《中国青年研究》调查表明,创业大学生对相关的法律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创业实践经验匮乏,导致大学生创业者在面对法律问题时,不能正确分析和预测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严重时直接影响创业成败。
“法律意识淡薄,法治素养缺失是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毕健表示,大部分大学生创业者认为技术和资本是决定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原因,而对于创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类型却不了解,这就充分说明了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片面强调和重视创业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相关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的重要性,由此也导致许多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一旦遇到法律问题就如同无头苍蝇,束手无策。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也暴露出高校对于学生自主创业法律风险教育不足的短板。
“近年来,高校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的法律教育越来越重视,但在此之前是缺失的。”贵州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周勋坦言,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或创业教育专业,但从高校中对于创业教育所设置的课程可以看出,高校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创业精神、企业管理以及市场营销和创业成功案例经验等方面的培训,缺乏对大学生创业相关法律法规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的培养。并且,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属于新型专业,因此师资力量也较为薄弱,难以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和防范措施方面进行全面教育。
除此之外,大学生创业还受自身圈子和生活成长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在创业之初主要依赖于校园环境,选择的领域都是餐饮、服装或是电商等行业,且其客户来源也主要依赖于校园,因此在创业初期,由于环境相对熟悉和简单,忽略了潜在的法律风险。
另外,为降低风险考虑,大学生在创业初期大部分都会选择与家人、朋友或是同学一起共同创业,合伙人关系以及大学生自身法律意识的缺失,导致其没有明确划分创业团队成员中的权责关系,因此常常在发生法律纠纷时,暴露出责任划分模糊不清以及逃避责任等问题,最终导致双方关系破裂甚至对簿公堂。
构建防范体系提升意识强能力
如何避免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踩更多的“坑”?
毕健认为,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的潜在法律风险较多,而大学生创业风险的防范与应对也不仅仅是大学生一个群体的问题,还包括创业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高校法治教育不全面等,需要政府、学校以及大学生三方合力共同解决,进一步构建大学生创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才能为大学生打造更加优良的创业环境,让大学生勇于创业、敢于创业,提高创业成功率,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大学生创业者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好创新创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组织形式,将法律风险防范于未然,为创新创业成功做好铺垫。大学生应该自主加强法治知识的学习,只有具备较强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并且借助有效的方式来规避法律风险,才能保障顺利创业。其次,针对大学生创业,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在鼓励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应给予法律指导和法律咨询支持,有助于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更好地发现法律问题,有能力规避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