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强化脱贫责任,打好攻坚硬仗,创新机制体制,激发内生动力。从水、电、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到易地扶贫搬迁,从产业扶贫到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正显示出强大的攻坚合力,贫困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
时间不等人,唯有埋头干。当前,府谷广大干部群众正大力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的新时代精神,在脱贫攻坚战一线努力斩穷根、寻富路,凝聚起共同致富的磅礴力量。
哈镇硬路塔村土豆原种大丰收
绿丰公司蘑菇种植大棚
——府谷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综述
“要以‘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和反馈问题为导向,在查漏补缺、问题整改、脱贫质量上出实招,求实效,增强贫困户发展能力......日前,在府谷县委十八届七次全会上,该县县委书记李新功对脱贫攻坚发出动员令。
近年来,府谷县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抓住“牛鼻子”,扶在根子上,从基础设施、培育产业和改善人居环境切入,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14%下降到0.78%,精准扶贫就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越来越多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大门。
特色产业让贫困户“生津造血”
脱贫攻坚战开展以来,府谷把培育产业作为精准脱贫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子,作为增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来抓。
产业让贫困户搭上“脱贫快车”。古城镇五道河村是纯农业镇,2017年,该镇抓住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机遇,成立了农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因地制宜发展起了50座双膜拱棚,改造1600亩低产果园,种植500亩中药材,村集体产业从无到有,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了乡村活力,积极带动村民致富增收,深受群众欢迎。
五道河村是府谷县依靠产业助力脱贫的一个缩影。几年来,府谷县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山地苹果、海红果等杂果达3000亩,建设优质糜子基地10000亩、优质谷子基地100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10000亩。发展壮大肉羊产业,计划安排扶持50个“三变”改革村发展肉羊产业,引种母羊3000只,种公羊100只。
通过发展产业,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截至目前,府谷县完成656个集体经济组织注册登记,172个行政村已完成了90个行政村的登记。
府谷发展形成了孤山镇李家洼村为代表的土地股份合作制模式,武家庄镇郝家塔村、古城镇五道河村为代表的林果产业带动型模式,三道沟镇三道沟村、老高川镇秦家沟村为代表的工业反哺农业模式等12个贫困村为代表的贫困村政府带动型改革模式。
大扶贫格局夯实脱贫路子
以前,府谷县黄甫镇黄糜咀村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和生产生活模式单一,当地群众的收入总是提不上去。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们村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行新建、扩建及维修改造,解决了村民‘用水难’‘出行难’等问题。”黄糜咀村第一书记柳羽梅说。
几年来,府谷让基础设施先行“脱贫”,建设扶贫项目451个,涉及扶贫资金16402.9万元。12个贫困村的安全饮水、通村公路、电力改造等硬件全部达到政策要求。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府谷县开发公益岗位,1100个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完成劳动力转移就业300人、创业帮扶20余人次,667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和236户贫困户通过现代服务业实现了产业就业。
专项扶贫拓宽贫困户增收路子,全县12个贫困村光伏电站并网3100千瓦;金融扶贫累计发放贷款1634.46万元,惠及460户;扶贫互助资金累计发放借款3423.12万元,惠及农户3382户;教育扶贫阻穷根,全县每年用于建档立卡学生两免一补170多万元,开展高校结对帮扶工作,累计培训2000余人次;健康扶贫拔“穷根”,全县新农合大病保险覆盖率达100%,县域内“一站式”即时结算点26个,全县贫困人口新农合住院报销537人次,289.59万元;易地扶贫搬迁,新建新府山小区、孤山幸福、哈镇大岔社区、陈家圪堵幸福院、哈镇幸福院和集镇5个安置点,集中安置率为99%,城镇化率为99%。危房改造暖民心,2016年至2018年,府谷县共改造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残疾贫困户和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危房391户;生态扶贫促增收,全县累计落实贫困户森林生态效益补偿2239户,生态效益补偿资金53.06196万元。
社会扶贫建立稳定增收渠道
杨晓娟是一名社区志愿者,每参加一小时的志愿服务,她的爱心银行储蓄卡积分就会相应地增加1分。从2017年10月至今,她的积分已经超过了300分。
截至目前,府谷县富昌路便民服务中心的爱心银行已经吸纳个体储户6013户、集体储户368户,累计提供志愿服务时间近2万小时,陆续开展各类爱心帮扶活动1100多次,捐赠了价值1300多万元的爱心物资,救助困难户8700多户,受益群众达4.3万多人。
这是府谷社会扶贫的一个缩影。
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府谷县发挥优势,构建社会扶贫大格局,依托县内工矿企业众多和本地企业家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引导全县206家工矿企业与部门协同对接帮扶202个涉贫村,编织形成了每个涉贫村都有企业参与帮扶的“村企结对共建”网络。帮扶企业根据自身实力,重点在补齐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短板,贫困户产业发展、就业创业、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开展帮扶。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入社会扶贫资金9786万元。
今年以来,府谷县已达成村企共建基础设施项目意向98个,意向资金2000多万元;达成吸纳就业协议67个,其中贫困户23人;达成消费扶贫项目56个,意向金额近430万元。
此外,府谷县依托海红花节、农特产品展销推介会等各类大型展会和重要活动,集中展示和销售贫困户的各类农特产品。通过这种“以购代捐”的形式,达成消费扶贫项目56个,意向金额近430万元,既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又激发了他们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
“现在,正在协调府谷各大超市设立扶贫专柜,进一步完善‘农超结合’消费扶贫模式,实现农产品与市民的一站式对接,着力解决贫困户产品销路不畅问题。”府谷县扶贫办主任马有林说。
贫困户在大棚内作业
易地扶贫搬迁“搬”出幸福感
“能住楼房,以前想都不敢想!孩子上学、家里人看病都方便,还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享受着优美的环境、敞亮的居所,搬迁户张维清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满足。
“十三五”以来,府谷县规划建设了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667户1805人实现安置,已全部完成“十三五”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任务,236户通过现代服务业落实了产业就业,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碛塄农业园区郝家寨村移民搬迁房
贫困户免费住上单元楼
走进府谷县新府山小区移民搬迁安置点,这里卫生干净整洁,居民脸上洋溢着笑容。
杨美花是异地扶贫搬迁的受益户,2017年,府谷将易地扶贫移民搬迁与新府山小区“去库存”有机结合,杨美花符合政策要求,全家搬离了王家墩申沟村的土窑洞,住进了装修靓丽的两室一厅移民搬迁安置点,实现了城市梦。
易地扶贫搬迁以来,府谷县共计划通过新府山小区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对象542户1623人。截至目前,542户搬迁户已全部搬迁入住,享受到了医院、学校、集贸市场、超市商店以及各类便民网点的服务。
留守老人不再“空巢”
74岁的陈二旦老人是哈镇陈家圪堵村人,子女常年在外工作,只能与老伴相互照顾。老两口为免去子女的牵挂,去年夏天,他们住进了村里办的幸福院,实现起居无忧。
府谷县针对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状,借助精准扶贫,应用易地扶贫搬迁模式,使用现有闲置基础设施,把建档立卡公费供养的福利对象和有困难需求自费寄养的社会老人安置在一起,探索推行“一院两制”双轨运行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解决了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
“十三五”期间,府谷县规划建设“一院两制”安置点四个,新建幸福院两处,利用闲置房屋资源改建“幸福院”两个,满足了200多个老人入住。
“幸福院的建设,保障了难以离村老人的衣、食、住、行,保障了病能就医、闲能娱乐,解决了农村孤寡老人的养老问题。”黄甫镇党委书记王波说。
花椒采摘郭志雄
把扶贫车间建在搬迁户家门口
目前,府谷667户1805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易地脱贫搬迁。
让搬得出的贫困户能发展、可致富才是扶贫的最终目的。为保障搬迁后贫困人口脱贫,府谷县打出了“组合拳”,成立了扶贫产业发展公司,统筹安排护林员、道路养护员、环卫工人等就业岗位,提供发展种养殖业与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就业岗位,持续落实社会兜底保障政策,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为移民搬迁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就业平台。
粮食银行:粮食当钱存增值有保障
近日,府谷木瓜村村民拉着自家粮食到天漠“粮食银行”网点进行储存。一会儿,拉去的粮食变成了存折上的数字。
有网点、有存折、有利息、通存通兑……“粮食银行”的业务与普通银行十分相似,农户来到这里,将闲置的粮食存入并得息。府谷县积极探索“粮食银行”经营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民存粮难、卖粮难、粮贱伤农的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种粮农民把粮食存进“粮食银行”赚利息。
贫困户把粮食存到粮食银行
“过去小米收获晾晒后,要么装袋,要么入粮囤,卖的时候再翻腾出来。现在全部存进‘粮食银行’,既省时省力,又保值增值。”说起“粮食银行”的好处,李家洼村种粮大户李五女深有感触,通过“粮食银行”,能够彻底解决“丰收的烦恼”。
“粮食银行”采取市场化运作,吸收粮农手中余粮“储蓄”,粮农储粮后便成为储户,可凭存折随时提取、购粮、折现。天漠“粮食银行”负责人岳永平介绍,以一个储户存粮3000斤谷子定期一年为例,仅在价差、利差、兑换、粮耗及分红5项上所获得的额外收益就有1695元。
为方便储粮农民的生产生活,天漠“粮食银行”除了代农储粮外,还积极拓展品种兑换业务,只要手持粮折,将低于市场价5%的米、面、油等生活物资和化肥、种子等农业生产物资兑换给存粮储户。
“粮食银行”的出现,有效激活了整个粮食流通链条,方便了种粮农民和用粮企业,其自身又是如何实现盈利的呢?
“‘粮食银行’让企业和农户实现了‘双赢’。”岳永平说,“粮食银行”的盈利渠道一是运作粮食,收取中间差;二是对粮食进行深加工,把粮食转换为商品进行流通;三是开展寄售、批发、加工、兑换等业务。
成立粮食银行后,每年收储糜子1200万公斤,去年收购价每公斤2.4元,收粮贷款利息按6%计算,每年节省贷款利息172.8万元,扣除储存费、物流费、管理费约36万元,扣除应付储户粮食利息36万元,仅融资成本一项,粮食银行一年可节约100.8万元。
“粮食银行”这一新型粮食经营业态,得到了府谷县的大力支持,府谷成立了天漠小杂粮产业联合体,在孤山、木瓜、清水等传统农业乡镇建设了万亩糜子基地、万亩谷子基地,并组织18家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立了稳定持续的利益联结机制。
在府谷,农民共享“粮食银行”这一平台,每亩地会额外增加300元以上纯利润收益,让种植大户既不愁买也不愁卖,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土地流转的信心。
陈锐钧:扶贫有力脱贫有戏
“自从他来了,我们村的经济就活了。”“现在整个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基层堡垒更加坚固了。”这是群众对府谷麻镇杨家峁村第一书记陈锐钧的评价。
陈锐钧是府谷县畜牧兽医局的干部,任杨家峁村驻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两年多来,他访贫困、挖穷根、搞产业,争取各级帮扶项目资金累计1136万元,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杨家峁村的扶贫路子。
大力发展养殖产业
“组织软弱涣散是杨家峁村发展落实的根本原因。”陈锐钧在驻村第一时间找到了致贫的病灶。他从根子入手,筑牢基层党组织堡垒,整合“四支”力量,成立临时党支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完善村委会办公室设施,落实党支部“三会一课”,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开展道德评议、先进评选、修订村规民约等,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能动性,营造了户户要发展、全村要脱贫的浓厚氛围。
产业牵引脱贫致富,杨家峁村人均收入达到了9735元,较2017年增收460元,贫困户人均增收680元。
陈锐钧带领村民使长短产业结合,引导群众利用闲置土地大力发展种养加,为贫困户争取到了暖棚(羊舍)建设和400亩饲草种植项目资金14万元。发展农特产品加工,投资105万元建起了炒米加工厂和小杂粮加工厂,促进了农民增收。辐射带动助农增收,成立海红花农业合作社,引资500万元新建小型酒厂,收购村内及周边村高粱30多万斤,实现稳定就业11人,提高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在壮大集体经济方面,杨家峁村创新“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产业模式,发展了200千伏光伏发电、260亩集中连片沁州黄谷子、100亩集中连片绿豆等,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今年,13户38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省级贫困村脱贫摘帽。
“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就是筑牢脱贫攻坚基底。”这是陈锐钧对脱贫攻坚的认识。他带领村“两委”多方联动,获得项目资金款151万元,硬化通村路,搞安全饮水,建卫生室,通网络,架电网,逐步实现了村美、业兴、家富、人和。
“陈书记帮助我们村投资706万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7个,引资355万元,完成集体经济产业项目5个,到户帮扶75万元。”村民对陈锐钧赞不绝口,他们说,自从来了陈书记,村子人居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陈书记是他们的贴心人。
刘建林:致富不忘回报家乡
提起刘建林,在府谷县田家寨镇刘家畔村和阳山渠村,村民都说他是富了不忘乡亲的好支书。刘建林是阳山渠村人,在刘家畔村任村支部书记,他也是府谷上善若水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他致富不忘乡亲、带领村民一起致富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路好了,人心里就亮堂了,觉得生活也有奔头了。”行走在村里宽阔的康庄大道路上,刘家畔和阳山渠村民言语中满是自豪。
近年来,刘建林出资为村子新修水泥路40多公里,彻底解决了9个自然村的出行问题。他新建新农村别墅43套,让刘家畔和阳山渠村村民160多人搬出了土窑洞。
为发挥经济能人的致富带动效应,2017年,刘建林被选为刘家畔村支部书记,他以精准扶贫为抓手,从村民生产生活最紧迫的项目入手,牵线搭桥,引进资金和技术,抓人畜饮水、农田水利、通路通电、公共卫生、村容村貌整治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产业促脱贫,刘建林通过成立合作社,按照种养结合的模式,引导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鼓励农户发展特色产业,种植黄芩200余亩、新品种谷子110余亩,增加贫困户经营性收入。
“我从小在这里长大,这里的苦我吃过,这里的贫穷我体验过,如今我富裕了,我不能丢下我的父老乡亲,我要带着他们一起走出贫困,走向小康。”刘建林了解群众的需要,努力为困难群众指出路、规划生活。“他为村里出力了,我们很感激他。”提到刘建林,刘家畔和阳山渠村民对他的付出十分感激。
刘宝林:“日子会越过越好”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用在脱贫户刘宝林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今年36岁的刘宝林,凭借着自身不懈努力,光荣脱贫。
家住府谷县孤山镇岳家寨村青谷地峁自然村的刘宝林,在他十几岁时父亲病逝,他与身患病重的母亲相依为命,精神上没了支柱,经济上没有来源,生活一度陷入困境。精准扶贫实施以来,他的家庭面貌和生活状况才有了“大转身”。
“这几年农业政策、扶贫政策这么好,不如回到村里种上几亩地。”2019年开年,驻村干部的话点醒了迷茫的刘宝林,他搬回了农村,制定了产业计划。
“像我这样的贫困户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刘宝林种植了15亩西瓜、35亩苹果树、300亩药材、70亩糜子、30亩谷子、20亩玉米、15亩土豆。他请教村干部,参加农民培训班,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经验,很快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种植“能手”,靠自己辛勤劳动获得了收入。
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以来,初尝成功滋味的刘宝林加入了经济合作社,他担负起了合作社理事长的职务,带动了村民们的创业致富积极性,大家的收入普遍提高了,他的生活也有了盼头。
“现在政策这么好,我得到了政府帮助和村干部的鼓励,政府还给我安排了公益专岗,每月有了稳定的收入,自己又种了这么多地,一年下来收入相当不错。”刘宝林希望身边的贫困群众像他一样积极行动起来,苦干实干,在脱贫致富的路上发挥自身能动性,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生活。今年,他被评为“府谷县2019年脱贫固贫示范户”。
“我现在吃不愁、穿不愁、住得好,有专门的家庭医生,还可以定期免费体检,看病也有了保障。勤劳能致富,我相信我的日子会越过越好。”刘宝林有感而发。
张维清:从贫困户到脱贫示范户
快到年底了,张维清的心情一天比一天好。他粗略算了一笔账:除去房租、人工、水电费等杂支,今年他的小卖部净收入能达到5万多元。
张维清是府谷古城镇人,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张”。张维清今年47岁,不了解他的人说他年富力强、致富有方。可是,很多人不知道他之前是贫困户。这位身材魁梧的庄稼汉,究竟有什么能耐,在两年时间内成为了群众称赞的脱贫示范户。
张维清正在自己的超市整理货物
张维清一家四口人原本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在2011年不幸降临,他的妻子患上肾衰竭重病,为了治疗,他不仅变卖了全部家当,还欠下30多元的债务,但还是没有留住他的妻子。
妻子去世,儿子上大学,女儿上小学,债台高筑,所有的不幸叠加,彻底把他打垮了。
就在张维清一筹莫展的时候,镇村脱贫帮扶干部鼓励他树立信心、自力更生,给他送来脱贫政策。“‘扶贫政策支持’这六个字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就是这六个字改变了我的命运。”张维清说。
在帮扶干部樊小荣的帮助人,张维清放下包袱,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先后被聘为镇级生态护林员和单位水暖工,后来搬进了新府山移民小区。30万的债务让他时刻都不得喘息,脱贫致富还债的念头一直在他心里萦绕不去。
2018年,在帮扶队伍的共同参谋下,张维清通过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在移民小区租下一间门面房,供应日用品。憨厚、热心、勤劳的名声很快在小区内传了起来,居民都愿意在他的商店买东西,他的致富之路就慢慢走向正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