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发出了以农村集体非承包耕地、林地、四荒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资产的“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动员令,以“五地一产”这把“金钥匙”为抓手,在脱贫攻坚战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了让集体经济强起来,让山川大地美起来,让治理能力提起来,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化零为整盘活农村资源
走进榆次区乌金山镇后沟村,一幢幢蓝顶白墙、造型别致的二层小楼映入眼帘,这样一个现代版的世外桃源,让人很难想象在过去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
“曾经的荒山坡变成了花果山,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正在文化广场上跳舞的村民朱建萍告诉记者,以前村里“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现在全村的变化翻天覆地。
“全村260多口人,分散居住在6个自然村的7道山梁上,400多亩耕地分成300个地块。‘五地一产’入市改革以来,我们把零星分散的300多块旱地整理成了15块良田,通过填沟造地,由452亩增加到907亩,面积翻了一倍,同时引进了8家企业,总投资超过了8亿元。”后沟村党支部书记陈占杰介绍,集体收入增加后,全村基础设施发生了很大变化,村里发展起了康养文旅产业,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转眼间就变成了一个省级3A级旅游示范村。
“乡村振兴靠什么?靠农民左口袋倒右口袋,左手倒右手,永远倒不出一个现代农业来。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我们把打破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作为主课题,把资源有效利用,工商资本上山下乡,村增财、民增收作为最终的目标,进而推动‘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晋中市委副书记尹乃明说。
何谓“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即通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把闲置的、低效的农村集体资源资产挖掘出来、统筹起来,实现市场化流动,吸引工商资本、科技和人才上山下乡,推动各类要素向农村聚集,使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基础。据统计,晋中市“五地”共有1526万亩,“一产”38亿元。
“乡村振兴的瓶颈就是解决农村土地的碎片化,只有将土地集中流转以后,将公共的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有效的招商引资,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晋中市的‘五地一产’入市改革为全国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杭州大下姜乡立方“乡村振兴学院”院长、中雅乡村振兴策划机构创始人赵志强说。
坚守“红线”释放改革红利
8月28日,山西省委深改委(省综改委)第二十三次会议召开,会议肯定了晋中市“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有益探索。指出,要牢牢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结合实际先行先试,有效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持续带动农民增收。
那么,如何来守住“红线”“底线”呢?
“在农村改革上,中央是有顶层设计的。”尹乃明说,“五地一产”的改革,不是在单项改革、单项制度上去打破,而是在“五地”和“一产”六项资源上打通堵点和淤点,形成集成效应,把集成变成放大优势。也就是说,将“五地”和“一产”联动起来以后,依托集成的优势、集成的资源、集成的平台,吸引工商资本落地形成资产,从而实现改革红利的释放。
5月初,晋中市举行首批33个“五地一产”入市改革项目推介会,涉及土地面积30.94万亩,集体经营性资产1062万元。其中,签约项目11个,总面积6.05万亩,集体经营性资产366.2万元,总投资90.9亿元。改革成果初见端倪。
“晋中市的‘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精准地抓到了一个命脉,就是不触碰承包性耕地,再加上山西的省情和江浙地区的‘八山一水一分田’不一样,土地变废为宝的价值很大。在此基础上根据工商资本的需求进行有效的集成,这样的复合型效应更强,释放农村资源资产活力会更大。”赵志强说。
摸清“家底”改革动真碰硬
摸清“家底”,动真碰硬推动改革。“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前,晋中市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开出的“一图三表”为基本依据,让村级据此核查上报,并采取举证核准的办法,在短时间内摸清了底数,最后把形成的数据,统一纳入农谷大数据中心资源共享。
“现有农村集体非承包耕地85.1万亩,集体林地724.7万亩,集体‘四荒地’636.7万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35.6万亩,宅基地43.9万亩,集体经营性资产38亿元。”这是蕴藏在农村的一笔巨大财富,但管理不善、机制不畅、配置不优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闲置浪费、低效利用、跑冒滴漏的现象。
晋中熟谙要想改革成功,就必须动真碰硬,就必须刀刃向内。只有打破桎梏,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韩屯村是晋中介休市一个典型的城郊村,在这次的“五地一产”入市改革中发现,村里原有的10户企业,签订的都是“问题合同”。
“某村民在村里占了一亩地开钢筋厂,每年只交1500元的租金,这明显不合理。”韩屯村村委会主任郝虎山说。借“五地一产”入市改革东风,全村干部带头整改,对占地合同存在的问题,通过党员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重新划分区域、制定占地价格,全村10份“问题合同”变身“优质合同”,累计为村集体增收106万元。
据悉,介休作为晋中市摸家底的试点,在规范土地问题上,不仅从村干部入手,公检法部门也同时介入。截至目前,共有12名党员干部受到纪律处分,并对一名拒不执行的支部书记予以免职处理。现在,介休市的27078份“问题合同”,全部完成规范工作,规范率达到了100%。通过规范合同,增加集体收入9773万元,增加农民收入2408万元。
“规范合同是这项改革当中的一个难点,介休在全市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这项工作在全市推广,目前完成率达到了98.6%,仅这一项工作,给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4.4亿元,每个村能增加到29万元左右。”尹乃明介绍,为进一步推动改革,全市上下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誓把改革进行到底。其中,寿阳县结合本县实际,制定出台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处置程序、管理方法、交易规则等操作细则;介休市针对“地大证小”、超期承包及地价标准不一等问题,出台了《“五地一产”规范实施意见》,以“五打五查”为抓手,依法依纪严肃查处侵吞侵占“五地一产”违纪违法行为,已规范集体承包合同1200余份;灵石县制定了“五地一产”入市改革21条,初步形成一套规范化操作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