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小产权房网深圳小产权房网

内乡小产权复式房(“沣西大原村”与“沣河老灵桥”的故事!)

“长安县是个好地方”,这话不假!都说长安长安长治久安,实则“长安”在秦朝的时候是秦都咸阳的一个乡聚,是秦始皇的弟弟长安君成蟜的封地。汉高祖五年置定都于此,修建长安城,方才设立长安县,距今已经2200年了。长安县很大,今天的西安市就是民国时期将长安县城内和成为四关剥离出来设立的,长安县的县政府也从市内西大街被撵出来,搬到小寨、大兆、最后扎根韦曲镇。刚解放的时候长安县还有275个乡,2002年长安县设区,当时“同一首歌”节目还前来演出庆祝,现在合并为25个街道办事处,将近110万人口。

【马王镇】

长安区的西郊有个沣西地区,以位于沣河以西而得名,就像长安区的南郊樊川一样,并非国家指定的行政地理名词。“沣西”是一个广义的地理名词,是沣河以西灵沼、马王、高桥三个乡镇的统称。马王镇是沣西的核心,改革开放前还叫过“沣西公社”,现在已经荣升为马王街道办。沣河西岸叫王的村子太多,有“马王、大王、小王、康王、什王”。传说这地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天子王气太重,从女皇武则天洒下“七斗芝麻官”,洪武朱元璋以钟楼斩断长安王气,都说此地后世出不了皇帝,充其量出几个草头王。

【马王镇是丰镐遗址核心区】

小时看过一本书说马王镇这里西周时是崇城,为北伯候崇侯虎的都城。周文王灭掉崇国,迁都于此,因靠近沣河,称“丰京”。周武王姬发于又在沣河东斗门镇一代修建“镐京”。史称:宗周,丰镐二京由此而来。马王镇驻地马王村,本地人称之为:“马村”。在302路公交车口中叫“沣西马王”。镇政府在沣河老灵桥以西,西余铁路和西宝老国道交汇处,村南侧有一道不高的土岭叫眉邬岭,又名马邬岭。1994年出版《长安县地名志》马王镇条中记载:《陕西金石志》有马王村出土唐代墓志铭文,上书墓主是郿坞村人。那么唐代时此村应是郿坞村,后来由郿坞村谐音马王村。想来有史料佐证,当比较可靠。这就是马王镇的由来。改革开放前后,马王镇境内有大型企业毛纺厂和铜网厂,还有北沙场,沙粒细黄,远销日本,经济实力曾经仅次于县政府驻地韦曲镇。后来马王火车站停运,108国道改到,马王风光不再。

【大原村】

出马王镇沿西宝老公路一直向西,过了铁路和毛纺厂在前行片刻就到了一个驰名古村:大原村。大原村在沣西四邻八乡名气很大,这个村很大,是马王境内最大的堡子,南邻冯村、石榴村,东接马王村,北靠张海坡,西临苗驾村。有王家堡、袁家堡、李家堡、左家堡、贺家堡、五个堡子,十一个村民小组,老西宝路穿村而过,南北5条主干道,东西7条大街,3条半截巷子,全村5000余人。由于曾在长安十二中上学三年,和村中酷爱写作的袁老师和热衷书法的左老师交好,经常去本村,所以对于大原村还比较熟悉。

【大原村】

关于大原村村名所来其说有五:

一说:据《西安通览》记在:“唐代已有村,原名大袁村,解放后演变为大原村至今”。本村姓氏以袁姓、左姓、王姓、李姓为大姓。以袁姓最大,得名大袁村,后转音为大原村,倒也实至名归。但是要说本村建于唐朝,为时过晚,《陕西政区概述》说:“考古勘探发现沣河中下游两岸分布了数十个新石器时期村落遗址,比现在的村庄还要稠密。”1956年郿邬岭上考古,发现了大量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村落,其中本村就有村落聚集,足见建村之早。

二说:村名得于商朝时封地。南北朝时南梁江夏太守郝回在《丹阳郝氏源流总序》一文中说“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初封大原于郝,为邦国,后因以为氏,凡郝皆其后也。至春秋时,郝为小国,隶盩厔之终南”,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商帝乙最初封大原此地给后裔子孙为郝国,为商朝的邦国,到春秋时沦为小国,居周至县终南”。据《陕西地理沿革》记载:“商帝乙之弟期封于郝,即今之祖庵镇辖之郝村。”由此推断村名当以古封地“大原”而得名:大原村。

三说:村名得于村旁的郿邬岭。村北有一处高地上,平地起高坡,与地面落差为五到七米,本地人称这座高地为郿邬岭,从客省庄、马王村而来,穿张海坡村而过,沿村西南大原村、苗驾庄而去,直通周至、眉县。传说“郿邬岭”为汉代董卓所修,史籍有记载。大原村村北张海坡村就坐落于郿邬岭下,村名也得于这道大坡,曾出土了一块唐代《龙州刺史郭恒墓志铭》其上有“葬于丰邑乡马邬原”的记载。村东的马王村曾有槐爷庙,其大梁上有“麻邬原”字样。可见郿邬岭当时确被称作郿邬原、马邬原、麻邬原一说。村名所来当以这个麻邬大土原得名:大原村。

四说:大原村原名大碗村,东汉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杀,刘秀逃至此村,向村民讨得一碗饭,正吃间王莽赶到,将碗放到灵沼河边逃去,后来河里有块大石,酷似一碗,就是刘秀留下的那个碗,村子得名大碗村,后讹传为大原村。今灵沼河以干涸,石碗无人得见,真假难辨。此为传说,无史料遗物考证,可信度质疑。

五说:村名得于周朝时白鹿原,这就让人难以捉摸,现在的白鹿原可是在西安东郊呀!西安有五塬、六岗、八水、十一池,最早见于记载的原当推白鹿原。依古籍所载古白鹿原之大非今日所见白鹿原可比。史籍《水经?渭水注》说白鹿原:“霸水又北,长水注之,水出杜县白鹿原。”杜县在今杜陵和杜城一带,为古杜伯国封地,据周丰镐数十里之遥,足见当初白鹿原之广。《述征记》记载:东晋末年,刘裕北征后秦,大获克捷,直抵长安,俘得秦主。凭此机缘,亦得历览秦汉旧规。曾经说过:“长安东则骊山,西则白鹿原,北望云阳,悉见山阜之形”这就是说白鹿原一直达到长安城西。而丰镐二京就在汉长安城的西南,汉长安城西就是白鹿原,也就是说丰镐都城就建在白鹿原上。村名所来当以古时白鹿原这个大土原得名:大原村。

【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西乡各厫图”】

根据史籍记载:唐朝时时,长安城内设57坊1市,城外设59乡295里,沣河东为大统乡,沣河西名沣邑乡。明朝隆庆年间长安县设49里,本村名:大原里,是长安四十九古里之一。清代年间,长安县将乡、里制改为乡、厫制,雍正年间,长安县城外设18廒辖797村5峪口。清朝嘉庆《长安县志》记载为:大原村、大原东堡、大原西堡、大原南堡、大原北堡、隶属长安县18廒之一冯集廒管辖。到了清朝末,年长安县县令翁柽修修订《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长安县设18厫,西乡置6廒。大原村不归马王廒,而是隶属冯籍廒,冯籍廒在县西50里,分10个保障所,统领45村,有住户2402户,人口12306人,廒政府管理机构设在冯籍村。大原村以前县志记作东、西、南、北、西南五堡。《粮册》记作:大原村东堡,大原村李堡,大原村袁堡,大原村贺堡,大原村左堡、王堡共六堡。

【沣河桥屡次维修】

沣河古称“沣水”发源秦岭北麓鸡窝子。《水经注》载:“出于沣溪,西北流分为二水。”一路向北流经古都西安、咸阳入渭,跨长安、鄠邑、秦都两市三区,全长82公里。沣涝流域自古雨量颇丰,若洪涝来临,危害也非其它河流能比,沣河决口,涝水溃堤,水淹沃土,哀鸿遍野,自古不绝于史。大禹子承父业代为治水,其中就有沣河,宋?《长安志》沣水下有注解:“昔尧时洪水,而沣水亦滥为害,禹治之使入渭,东注于河,禹之功也。”

【灵桥桥头遗迹至今可见】

在马王沣河桥头原先有一座古桥,就是大原村赵老爷所修建,沣河老桥名曰:灵桥。最多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由秦王府发起,本土马王村和张家坡两位乡贤集资而建,原为木桥,后毁于洪水之中。至于为何叫做灵桥至今已经不得而知。清朝末年大原村赵老爷捐俸银2.4万两,改建为石桥,仍用前名:灵桥。此时的灵桥何其之霸气,上有栏杆、桥边有亭,居南北要道,村民感念赵老爷其恩,美曰:赵福桥。桥通两端,自古为周户长通西安之官马大道。此桥造福乡里百年,1958年毁于沣河洪水之中,至今残迹可见。相传客省庄灵桥前龙王庙为护佑灵桥之用,龙王爷托梦赵老爷灵桥太重不能负载,赵老爷随将自己生辰八字一并压于庙下,共同驮负灵桥。

【老灵桥】

清末年初,长安县沣西地区老百姓口中有四大乡贤,分别是大原村赵老爷赵舒翘、小丰村梁老爷梁化凤、马务村薛老爷薛允升、冯村柏老爷柏景伟。赵老爷赵舒翘是大原村人,20岁时师从邻村关中名儒长安柏景伟,与马务村薛老爷是舅亲。清同治十二年中举,翌年中进士,到了光绪二十一年已经升任江苏巡抚,成为封疆大吏。光绪二十三年内召入京,次年晋升为刑部尚书,为官一方,声望颇佳。光绪二十五年升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入主军机大臣兼管顺天府尹事。在其任江苏巡抚期间,日本人以《马关条约》增开苏州为日本通商口岸,要求占良田建造工厂和住宅。赵舒翘对日本人曰:“吾为朝廷守土,岂可尺寸失也。”足见其民族气节之重。调回刑部任职期间,他秉公执法,平反昭雪震惊朝野的河南“玉树汶临刑呼冤案”,将制造冤案的河道总督梅启照和河南巡抚李鹤年及开封府、镇平县一批大小老虎革职论处,其不畏强权,秉公执法,朝野为之一振。

【赵老爷遇难】

光绪二十五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清廷命赵舒翘与刚毅调查回奏,他本认为“拳匪不可恃”,但屈从满族大学士刚毅之意,提出“抚而用之,统以得帅,编入行伍”。慈禧太后接受了这一建议,向西方列强十一国宣战。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赵舒翘随慈禧太后逃到家乡西安。列强同清廷代表谈判时,威逼清廷严惩赵舒翘。慈禧太后屈从帝国主义的淫威,答应其无理要求。把对赵舒翘的“革职留任”改为“交部严惩”,再改为“斩监候”,最后定为“斩立决”。消息传出,西安城内绅民三百余人联合为赵请命,愿以全城人保其免死。更有刀客扬言欲劫法场施救。光绪二十七年农历正月初二,鼓楼集数万人,声言欲劫法场;慈禧太后若杀赵舒翘,便请回京。迫于此情形,慈禧太后不敢将赵公开处死,下诏改为“赐死”,令其在西安家中自尽。时同僚积极奔走相救,联军司令瓦德西照会军机衙门,不予追究赵舒翘,消息送达,赵舒翘已于先一日自尽,时年53岁,其灵柩迁回本村安葬,坟茔位于老沣西中学(今长安十二中)门口,(咸宁长安续志记载:在城西五十里大原村东南半里许)文革期间坟茔被平毁,人虽作古,灵桥也只剩残迹,但青天之名千古,桑梓之情犹存。今王曲镇有十三省总城隍庙,供奉的是刘邦大将纪信。传说慈禧太后赐死赵老爷后,也感有愧,遂封赵舒翘为长安王曲总城隍庙的总城隍爷。据说解放后城隍庙的管事每年还要到甜水井赵家报账。

清末同治年间,太平天国扶王、捻军梁王张宗禹、云南李蓝义军三路反清武装一并入陕,清廷腐败,陕甘回军趁势而起,回军杀之杀至大原村,本村村民皆依据本村城墙持刀自保,阵亡村人史载有名的就有数百人”《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义冢在大原村村北,同治元年冯籍各厫结团练抵御回军,阵亡极重,回走收敛尸骨聚此,立碑记为。”

袁家在大原村为大户望族,多居住在袁家堡,能人乡贤辈出。袁如桢,字干臣,世居长安县大原村,因拾银数十两,坐等失主如数归还,享誉全县,载入《咸宁长安两县志书》,因此受皇上敕封六品承德郎封号,刑部尚书赵舒翘等人赠“贤如文范”匾额,今存其家尚完整。

袁如桢之子袁籛,同治四年,以军功保训导,赏戴蓝翎,选朝邑训导,旋中光绪丙子科举人。征修苍龙河(新河)。其河长者数十里,短亦十数里,袁篯筹画周详,同甘共苦,修河之民,踊跃争先,通浚河底,修筑河堤,历时五月,工程竣工。河水之患一变而为水利矣,至今沿河村堡犹追念其功。光绪十八年卒,年六十四。因受任修当地苍龙河水利工程,功绩卓著,载入《咸宁长安长安两县志书》,赵舒翘书匾“可御大灾”仍存,已破损。

【袁四先生】

袁籛之子袁旭、村人尊称袁四先生。考入秀才,后在冯村柏家私塾教书,又在陕西省韩城县邮政局任局长。民国16年,冯玉祥在西安主政期间,招考军政人员,他考第三十名被录用。分配到河南省内乡县任县长。后任杨虎城绥靖公署监印官(总务科长),参加西安事变。他为人正直,做官清廉,后隐居故乡,当时村里只有村办私塾。学校在赵舒翘公馆仅有一个教室,是复式班。袁四先生游说于富族慷慨投资、于1946年在村旁大庙建起了小学。从此周围马王村、曹家寨、张家坡、黄家桥等村级本村女童都可以免费可以入学。其擅长中医,为乡民开药房治病,分文不取。村人敬其德,颂其品,尊称袁四先生。

【井叔家族墓】

本村地处丰镐,乃宗周祭祀之地,庙堂所在,小时常听言:“要想富,挖古墓,一夜便是万元户,前面挖的发了,后面挖的抓了”,足见此地出土文物之丰。在大原村和张海坡之间俗称"郿坞岭"的高冈上,原先有个砖瓦窑,连年挖土烧砖导致不少文物被毁坏和流失。1982年开始,对此地进行考古普探,共探明西周墓葬1500多座,其中包括几座带墓道的大型墓,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井叔家族墓”。1965年本村出土“父癸尊”为西周早期器物。铭文“父癸”2字。1967年又出土“父乙簋”也是西周早期器物,铭文为“父乙”3字。“伯簋”同为西周早期器物,铭文为“白乍彝”三字。

昔日大原村的人文景观很多,今日无迹可寻。当地有顺口溜:“大原村的寺,新旺村的庵,苗驾村的观楼冲破天”,其中“大原村的寺”指的是建福寺,村人称南寺。“新旺村的庵”指的是明朝正德年间的大道庵。“苗驾村的观”指的是元朝大德年间云兴观,又名通天楼。可惜都毁于战火。

【长安十二中】

大原村村东有长安十二中,创建于1958年,原名“沣西中学”,为我的母校,坐落在西周遗址之上,东临沣水,南望秦岭,当年求学时,得见大操场考古队挖坑考古,当初下课还曾跳入坑中,一看究竟,当初学校门口有两家食堂,专供学生,至今依然回味校门口的“老张扯面”,学校宿舍后原有瓦窑风机厂,有时人正酣睡,突然隆隆作响,但不知今日在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