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小产权房网深圳小产权房网

大东公社小产权房?回忆孙燮华同志

孙燮华同志在1957年到1964年担任中共涟水县委书记,1964年10月受“高沟事件”的影响,被停职检查。此后,这位涟水公众人物便从全县人民的视野中消失。他去了哪里?境况如何?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1966年6月底7月初,我先后参加高沟公社盐店大队、岔庙公社跃进大队和岔庙公社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留守工作队工作。完成各项任务后,又接到县委组织部通知,要我参加一个工作队去大东公社大东大队,推广孙燮华同志在该公社时码大队搞点创造的“农副统筹”工作经验。工作队队长由县农机修造厂党支部书记王云海担任,成员有县财办主任李相贤、县委宣传部指导员潘一奎、县法院律师卢成樑、县医药公司党支部书记周培法、会计罗会毕等,我担任队里的内勤工作。工作队入驻大东大队后,王云海同志和我两人,即前往时码大队拜访孙燮华同志,见面地点是在他的卧室,这是我第一次和这位领导人近距离接触。他身材魁梧,眼睛炯炯有神,讲话思路清晰,看上去颇有威严。身边既无随行人员,亦无看守人员,只有一个正在玩耍的十多岁小男孩,这应该是来和他作伴的爱子无疑了。这一切说明了他的日常行动是自由的,不存在“隔离审查”的问题。

一阵寒暄之后,王云海同志说明来意:“这次县委组织工作队到大东大队推广你在时码大队创造的‘农副统筹’工作经验,我和小钱两人今天登门拜访你,请你早日赴大东指导我们的工作。”孙燮华同志说:“我已经接到通知,最近抓紧把这里的工作向时码大队党支部交接后,就去大东和你们一道工作。”

两天后,他骑着一辆旧自行车,带着简单的行李,如约而至。我们县里来的几个人都住在大队提供的公房里,唯孙要求和社员“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后经研究,他分工到街东生产队,并住在该队一农户家中,伙食问题由于该户条件太差没有落实,遂由大队派炊事员和我们一起自行起伙,后又到供销社食堂搭伙。这段时间里,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奇华带领全体支委集体向他汇报了大队基本情况,并多次陪同他到田间地头,了解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情况。在全面掌握和了解情况后,遂召开全大队社员大会。

孙在会上做了令人欢欣鼓舞的报告,详细描述了他对大东大队未来发展的规划和蓝图:“现在大东大队和各地农村一样,都是以农业为主,集体经济薄弱,农民经济拮据,多数依靠‘母鸡银行’卖几个鸡蛋解决零用花销,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大搞副业生产,农副业统筹考虑、协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让广大社员从中受益。”“今天会议以后,全大队要迅速掀起大办副业的热潮,各生产队要把能工巧匠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一技之长,将技术转化为财富。”“至于农业,农田水利已基本配套,水旱轮作,稻麦两季势头很好。今后的任务,就是要加强管理,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实现农副业同步增长”。“我计划在今后一两年内,将全大队的周边沟渠全部连接起来,形成环大队人工河,大搞养殖业和种植业,提高副业生产水平,河里鱼翔浅底,鹅鸭戏水,河堤柳浪闻莺,桃李芬芳,田里夏季麦浪滚滚,秋季稻花飘香。农闲时可以驾船环河欣赏田园美景,带动旅游业发展,河上架设桥梁,把大东大队建设成美丽的“涟水小江南”。

他激动人心的讲话迎来了一阵热烈掌声,全场气氛也顿时活跃起来。大家普遍反映,要像孙书记今天说的这样办下去,大东大队未来就有希望了。会后全大队迅速行动起来,掀起大办副业热潮,因地制宜办起了摇绳厂、编织厂、家具厂、小农具厂、小商店等工副业。这期间,孙和社员一样,参加田间劳动,每天回来都汗流浃背。在他的影响下,全大队热气腾腾,广大社员的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副业生产高潮推动下,小商品显著增多,每到逢集,来自十里八乡农民摩肩接踵。背街小巷和公路边都有交易人群,在别处买不到的到大东,在别处卖不掉的赶大东。来自涟城镇的夏记染坊、陈记布店、王记广货店等都前来摆摊设点,供销社的生意也随之兴隆起来,有时人手不足,我们工作队几个人也前来帮忙,当上临时售货员,一时,大东街成了周边地区第一大集。

随着交往的增多,我和孙逐步熟悉起来,有时谈及他的个人问题。他说“高沟事件”后,省委曾考虑将其调任盐城专区大丰县县长,他没有同意,“问题没有搞清,怎能调动?在哪里跌倒,在哪里爬起。”一天,他对我说:“小钱,借五块钱给我。”我立即从口袋里掏钱给他,当时我想,这么大干部也缺钱用,真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后来,我了解到他家7口人,有4女1男5个孩子,妻子1960年带头下放变成农村户口,虽然他是13级干部,工资150多元,但只有他一人工作,经济上并不宽裕。是年10月,他告诉我:“昨天地委方振副书记来大东,我向他汇报了这里试点情况,问及对下一步工作意见,我打算将大东大队从公社划出来,成立大东镇,他问有关人的问题,谁来当领导?我说我们工作队有一个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是共产党员,表现很好,方书记表示同意我的意见。”转眼到了11月,一天他又告诉我,地委研究决定,调他到泗洪县任社教总团团长,年底前到任。

与此同时,社会上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也一浪高过一浪,“造反有理”成了最时髦的口号,大字报铺天盖地,红卫兵在全国大串联,造反派冲击党委和政府机关。各单位领导一夜间成了走资派,有的被揪出批斗,有的被游街示众,局势短时间失去控制。大东大队各生产队也都成立“战斗队”,社员也带上红袖章成了红卫兵,我们的工作也无法进行下去,遂于1967年1月撤回县里。“农副统筹”试点也从此无疾而终。

1967年3月,我在安东路老县委西边路上遇到孙,我问他到哪里去?“驻军首长要我去谈谈,现在也无知心人可以商量,你看,我应该说些什么呢?”我愣了一会,不知如何回答他的问题,想了半天,只说了一句话“你就谈谈对目前形势的看法吧”,他便匆匆而去。鉴于当时混乱局面,中央在此前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驻军介入“支左”,县人武部则成立“生产办公室”接管县政府担负起“抓革命促生产”的重任。涟水形成两大造反派组织——“反孙”的“红总”和“保孙”的“联络站”,处在漩涡之中的孙从此身陷囹圄,失去人身自由,受到严刑拷打、游街示众、大会批斗等各种非人折磨,先说他是死不改悔的“走资派”,后又指控他是“5.16”分子,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方获得自由,前后算起来有8年之久!

风雨过后是阳光。1978年11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江苏省委发文给他平反落实了政策。此后,孙燮华同志先后任淮阴地区副专员、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等职务。这期间我曾几次到淮阴去看望他,经常在他的办公室里看到有涟水人找他反映问题,他都热情接待,给有关部门写信要求帮助解决问题。他离休后,我也经常去登门看望,其中有两次印象较深。一次,他对儿子说:老钱和我一起工作过,和我是老同志,你们不能以年龄相仿就和他称兄道弟。另一次他对我说:“你今天在这里吃午饭,我请尚云同志陪你。”尚云我不认识,但从平时的法院布告中,我知道他是淮阴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吃一顿饭不仅麻烦他全家,还要请这样的大干部来作陪,真的不好意思,遂推辞告别。他每次来涟水做客总要通知我到场小叙,相谈甚欢。我也曾邀请他到我的寒舍做客。当他诗集出版,让我帮助代销,也很快完成任务。1999年,他不幸病逝,享年83岁,我立即前往淮阴吊唁。在灵堂里,我凝视他的遗像,真是百感交集:我失去了一位老首长、老同志、老朋友,想到他的一生命运多舛、跌宕起伏,但即便处在逆境之中,也是初心不改,没有埋怨过党组织,相信能搞清楚问题,他这种忠贞不二、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学习的。

毛主席说:“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做过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就应该纪念他。”孙燮华同志1957年2月从省农林厅副厅长任上调任涟水县委书记,至1964年10月因“高沟事件”被停职检查,前后近8年时间,在他主政涟水期间,做了哪些留在人们记忆之中的业绩,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呢?

回顾历史,自明弘治八年(1495)黄河侵泗夺淮后,淮河下游水道被淤成地上悬河,沂沭归海之道尽遭淤阻,涟水成了众水汇围泽国,长期处于御洪无屏障、排涝无系统、挡潮无设施、抗旱无良策的状况。每年汛期,洪水横行,水灾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他生于斯,长于斯,对家乡的沟沟坎坎了如指掌,深知要使涟水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根治水患,兴修水利,重整山河,使洪水按照人的意志,归河入海,造福人民。1957年上任伊始,他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全面布局,统一规划,动员全县百万人民打响扒河治水的人民战争,成就了一系列史无前例的水利工程。

其一,朱码水利枢纽工程。1957年9月开工,1958年5月竣工,集排涝、灌溉、发电、航运于一体,设计排涝面积192平方公里,行洪流量230秒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积1600平方公里,年发电量276万度,通航标准船队10乘80吨。

其二,涟东、涟中、涟西、淮涟四大灌区骨干工程基本建成,全县形成具有防洪、排涝、灌溉、降渍四大功能的水利系统。

涟东灌区:包括1957年冬开工,1958年建成的涟东灌溉总渠,西起涟城大关,东至南集下营,全长24公里,设有涟东节制闸(即北门大闸)。与此同时开工的,还有涟东三干渠,全长24.8公里;涟东四干渠、全长8.9公里;涟东五干渠全长25.7公里;涟东六干渠全长33.98公里;涟东总干渠南二支渠全长11.43公里。灌溉范围包括牌坊、徐集、南集、南?、黄营、北集、石湖、城东林场、朱陈苗圃和小李集、方渡部分地区,耕地面积40.96万亩。

涟西灌区:1958年开工,1959年基本建成。包括涟西一干渠,在本县境内长26.2公里;涟西二干渠全长26.2公里。灌溉范围包括:蒋庵、陈师、河网、岔庙、灰墩、红窑、成集、义兴和朱码、高沟、梁岔部分地区,控制面积4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61万亩。

涟中灌区:1958年开工,1960年基本建成,在本县境内包括时码、东胡集、大东、五港、马棚农场和朱码、方渡部分地区,控制面积2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57平方公里。

淮连灌区:淮阴及涟水共同组成的大灌区,全长21.47公里。灌溉范围包括余圩、成集、梁岔、麻垛、前进、杨口等全部或部分地区,控制面积296平方公里,耕地31万亩。

其三,建设高标准河网化样板工程。1958年9月,在东风公社王集附近,南至一支渠,北至四支渠,东至公兴河,西至鲍营大队27.2平方公里范围内,全县19个公社动员7万民工,其中包括未婚女青年和带着吃奶孩子的年轻母亲参加建设,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斗,胜利峻工。实现干、支、斗、龙、毛和桥、涵、闸、槽、洞全面配套,达到是年江苏省委提出的“一年无雨保灌溉,日雨500毫米不成涝”的要求。河网化工程峻工后,江苏省委省政府负责人来涟水视察,全国各省市自治区17个水利代表团前来参观,苏联、波兰水利专家前来考察。1959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达到创纪录的19.2万亩。

其四,建设“三百”工程。1958年提出在涟水南部沿废黄河一线保滩、涟城、徐集、南集、黄营、石湖建设“三百工程”,即百里果园、百里林带、百里鱼塘,把荒芜河滩变成绿色长廊,为加强领导,县成立废黄河绿化委员会。经多年不懈努力,截至2007年,计栽植果树1167公顷,开挖鱼塘693.34公顷,绿化林带1573公顷,“三百”工程雏形初步形成,沿线人民也从中受益。1958年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是年秋县城内人潮涌动,彩旗猎猎,县委组织全县社会主义青年突击队民工10000人,治理开挖县城内东西大澳,清理芦苇杂草,整治环境,堆筑夕照山(今称白鹭岛),建儿童乐园,恢复五岛公园,历时二个月,孙书记身先士卒,带头在工地上挖泥推车,为广大青年作出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