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英公后人李胜昌在春英公祖居大门前留影。
村民:约定俗成定下分界点,一天往返两广十多趟
7月7日中午,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驱车来到界牌村,它位于两广交界地,四周环山,村中漂亮楼房数不胜数,村民生活水平丝毫不比城里人差。
杨村镇界牌村村支书李新宗带着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来到一处水泥村道,只见路中间贴着一块白色瓷砖。李新宗说,原来瓷砖处放置有一块年代久远的大石头,上面写着“界碑”字样,自从村里铺设水泥路后,大石头就被搬到了不远处。一直以来,他们都是以白色瓷砖的位置为“两广分界点”,因两广都把这里叫界牌村,村民就习惯将分界点南面属广东管辖部分叫“上界牌村”,北面属广西部分叫“下界牌村”。
在水泥路旁,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找到了原来被当作分界点标志的那块大石头,它长约0.5米,宽0.3米,上面仍模糊能分辨出“界碑”字样。记者打开手机定位发现,在分界点周围100米范围内,有些地方显示位置在广西,有些则显示在广东。
“有时候,我一天就要往返广西、广东十多趟,两广手机信号频繁切换,还好现在不收漫游费了。”李新宗说,这个“两广分界点”并非官方所确定,而是上百年来两广村民约定俗成定下的,只是象征意义而已。当年新修这条村道时,也是两广村民协商好,各自把水泥铺到分界点处。
在界牌村,白色瓷砖处为村民约定俗成的两广分界点。
历史:老宅历经沧桑仍不倒,后代居住长达三百年
春英公祖居距离“两广分界点”有20多米远,它依山而建,门前是一片开阔的田野,远处群山环抱,山清水秀。记者拾阶而上,来到老宅大门前,看到它是一座用青砖黑瓦建成的围合院落。门口两旁贴着崭新的红色对联,还挂着两个大灯笼。
在门前平地处晒花生的老人李祝凡说,他今年80岁,身份证地址是广东省信宜市金垌镇界牌村,这座房子是他的老祖宗春英公所建。很久以前,他的太祖爷也居住在里面,后来历史变迁,他们就搬了出来,分散到村中各处居住。
走进春英公祖居,里面占地面积有上千平方米,天井将前后厅堂分开,左右分别是一排两层高的房子,目前已无人居住。屋檐瓦片上的图案、高大的木柱子和房梁上的花鸟禽兽雕刻,处处散发着古香古色的气息,也彰显着当年主人的殷实家底。
房子的前厅中央挂着“春英公祖居”几个金色大字。从旁边文字介绍可知,这座房子是春英公于1689年所建,当时是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房子建成后,这里一直是春英公的部分李姓子孙所居住。2003年,分居在各地的春英公李氏后人纷纷捐款,对这座房子进行了修缮。
奇妙:同住一屋户籍却不同,两广兄弟乃一脉相承
由于年代的变迁,这座老宅左右两边的房间,目前已被春英公的一些后人继承。“门口左边有3间房子是我的,但我早已不在里面住了。”采访中,今年73岁的李胜昌走了进来,他说这3间房子是祖传下来的财产,他和儿子都出生在这里。
在李胜昌的印象中,他祖父那一辈,住在进门左边那排房子的同族兄弟户籍都是广东的,住在右边这排房子的同族兄弟户籍则都是广西的。小时候,尽管兄弟们户籍分属两广,但他们每天都是在堂前屋后一起玩耍,说着相同的语言,喝着同一眼山泉,风俗习惯也都是一样的。
李胜昌拿出一本族谱和一些年代久远的资料给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看。从族谱上推算,他已是春英公的第十四代子孙。一份老旧的《房屋产权公证书》显示,李胜昌的3间房子已在1991年进行过公证,是由当时广东省信宜县颁发的证明。
李胜昌说,之前他一直在广东东莞工作,退休后才回到村里居住,他的一个儿子于2000年前后才从这里搬出去。近日,他也关注到有媒体对这座房子的报道,但并不像有些媒体所说“房子内有一条广东广西的分界线,将老宅分成不同行政区域的两边”。其实,这座老宅与其他老宅不同之处,是里面曾住着不同户籍的两广兄弟。
意义:互通有无两广一家亲,促岭南经济整体向好
居住在入门右边的广西籍春英公后人,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全部搬出去居住。今年87岁的潘丽英告诉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她在春英公祖居的房子里住了几十年,从来都不觉得自己的广西户籍身份与其他叔伯兄弟的广东户籍身份有何不同,平日里,大家遇上困难都是互相帮助,互通有无。
目前在南宁定居的83岁老人李天凡回忆,小时候他是在春英公祖居里长大的,到了17岁才离开家乡到南宁发展。直到现在,他还不清楚,为何同住在一个屋檐下的堂兄弟姐妹,却存在不同的出生户籍?不过,他们户籍虽不一样,但以前村里的田地,大家都是一起去经营种植,山上的牛羊也是一起去放养。在这一带,不管是广东还是广西的中小学,他们都可以就读。在圩日,两广村民你来我往,土特产等农副产品交易活跃。
杨村镇界牌村村支书李新宗介绍,居住在界牌村的两广村民,基本上都姓李,他们都是春英公的后代,目前不少于1万人,主要分布在两广地区。每年春节前后,村前村后停放的汽车车牌,基本都是“桂”或“粤”字开头。上下界牌村的村民互相串门、一起举办文体活动,大家没有任何地域因素造成的交流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