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小产权房网深圳小产权房网

化州翰林居是小产权房吗 皇帝曾推迟“高考”20天

从古到今,能成为“天才”,已经是稀罕,能泰然自若地在大天才身边做一个大天才,就不仅是令人稀罕,而且令人肃然起敬了。

全国考生都等你

嘉佑六年(1061年),仁宗皇帝招“制科”之士。

宰相韩琦在查看报名表时,看到“苏轼”“苏辙”两个名字赫然在列,捋了捋胡子,一脸满意地笑了。

其实早在4年前,兄弟俩就已经在常规“贡举”考试中展露了“学霸体质”,这一次的“制举”是君主特意为选拔非常之才安排的,比“贡举”考试的严苛度和难度大将近千倍。

就这难度,兄弟俩依然信心满满地报了名,闭门谢客专心备考。

哪知,正当八月中旬临考前,苏辙竟然病倒了,真是倒霉他妈妈给倒霉开门——倒霉到家了。

苏辙本躺在被子里独自遗憾,却不知另有转机。

“天不助,人助!”。宰相韩琦得闻此事,甚感可惜,立马跑去找宋仁宗上奏,言辞恳切,大意是直言:今年应试者中,唯苏轼、苏辙声望最高,苏辙却因生病无法应试。

“如此人兄弟中一人不得就试,甚非众望,欲展限以俟”

这必定是朝廷的损失,国家的损失啊!所以应当将策试时间推迟,以等苏辙病好。仁宗倒也珍惜人才,盖章!

期间,韩琦多次探望,苏辙的病也终于慢慢好起来。

于是,这年的制试推迟到了九月才举行,足足延期了二十日,全国考生专等他一人。并且,此后的制试都改期为九月。

试问从古到今,哪位“考生”能有这等面子,这待遇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谁说苏辙只是“常年被淹没于流量大V苏轼光环下的苏小弟”?他明明才学极高人缘又好,也是一颗自带光芒的文化界恒星。

一鸣惊人“怼皇帝”

考完以后,哥俩交流考试情况。

苏轼自信满满地说:既然是针砭时弊,我写得畅快得很,写着写着就忍不住毒舌了。

苏辙嘿嘿一笑:“我也是。”

事实是,一向看起来沉稳低调的苏辙写了一篇比哥哥的笔锋更具有导弹威力的文章。直怼皇帝天天不干正事儿,就知道“声色犬马”。还说皇帝不好好当政,被一群妇人牵着鼻子走。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苏辙答得不是试题,而是一份“为万世开太平”的襟怀。

所以,这才有了平时不吭声,一发言针针见血的惊人之举。想必宋仁宗看到这份答卷,脸色都变绿了,恨不能抓回来单挑。

结果放榜出来了,苏轼得了第三等(前两等形同虚设,第三等已经是最牛),苏辙因为文章火力太猛,考官们看得是又暗自痛快又忍不住拍桌子叫骂,居然还有这么敢说的。

经过多番激烈争论,苏辙最终被定为了第四等。

宋仁宗人前乐呵:“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一个转身就吩咐史官记下自己“赦其狂妄率直之罪”的盛德,而心里的成见是不免默默生根。

苏辙19岁进士及第,23岁制科入等,算是少年得志。只是一番“怼皇帝的直言”令他政治前途还是大受影响,官场上沉寂了多年。

好兄弟,不畏风雨亦同舟

别看苏辙曾在“高考作文”上火力猛开,其实他自幼体弱多病,性格也偏内敛含蓄。与锋芒毕露的哥哥相比,“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

早年间,父亲苏洵为了让两孩子少受点“社会毒打”,还曾借两子之名特意写了《名二子说》送给兄弟二人当“护身符”,希望直爽的兄长苏轼与低调的弟弟苏辙相互调和扶持,以免去灾祸。

生活中,兄弟俩也确实把此番叮嘱当成了座右铭,相亲相扶。

林语堂先生说:往往为了子由,苏东坡会写出最好的诗。妇孺皆知的千古绝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为弟弟写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句也是唱喝弟弟写的诗·······

“吾从天下士,莫如与子欢。”显然,苏轼是个经官方认证过的“宠弟狂魔”。弟弟也并没闲着,你来我往,亦是经典连篇。而且,他一直保持了自己独特的冷静风格。

越是亲密的两人,越是怕被拿来比较。一旦因为发展有别,有人心生嫉妒,这份亲密势必将亡。但是对于苏辙来说,他的心态一向贼好。

哥哥被“众星捧月”,弟弟就为他“打call”,哥哥遭难,弟弟就拿出“大哥”风范,披荆斩棘地救哥哥于水火。

1079年间,苏家遭遇了一场大变故。

苏轼一向过得嘚瑟。觉得“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卑田园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可是官场险恶,这句话很快就被打脸。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知州。

七月,苏轼被人指控在诗句里愚弄讥讽朝政,御史台即派太常博士皇甫遵前往湖州逮捕苏轼。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爆发。

当苏辙第一时间得知事发,他的冷静和魄力在突发的危机前迸发显露。

“树倒猢狲散”,面对此局,很多亲戚故人皆惊散。苏辙却在最快时间里做出这样两条应对措施:第一,即刻修书派人快马加鞭告知苏轼,要他有心理准备,并承诺会照顾好一家老小,让哥哥安心。

第二,连夜上奏《为兄轼下狱上书》,愿削去自身官职替兄赎罪,以保住苏轼性命。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

这份感情和魄力令人感动,这份危机处理能力也令人称赞。

苏轼下狱后,生死未卜。因为饭食中的一条鱼(兄弟俩曾商议以鱼为危机信号,但是偶然换人送饭送成了鱼)曾误以为自己"今生此命休矣",即写下绝命诗《狱中寄子由》。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

苏辙从狱卒手中接过哥哥亲笔写的“遗书”,仿佛看到了可怕的刑场,眼泪夺眶而出,顾不得形象伏案痛哭。但是他很快又冷静起身,将纸条交还狱卒。

原来他另有打算。果然这首诗依照当时的条律被一层层上交审查最终到了神宗手里,神宗看了深表感动更加不忍心了。

太后和重臣王安石等也为他求情,苏轼总算免于死罪,被贬往黄州任团练副使。

深情厚谊的感情旋涡之下,他还能保持一颗缜密的心,借此打了一场心理仗。此举更令人钦佩不已。

很快,苏辙也被贬去江西,他在江西安顿好一家老小十几口人后,又护送苏轼一家老老小小跋山涉水到黄州。

官场诡谲,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苏轼之所以能在任何境遇里都超然超脱,除了自身豁达的心态外,也离不开弟弟在背后默默的支撑与付出。

做恒星,就要坚持自己发光

机会总是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1085年,苏轼起登知州。年幼的哲宗即位,反对变法的高后听政。

元祐元年1086年,一直仕途沉潜但坚持读书写文章的苏辙也再次入京,从右司谏做起。这一次,他终于登上了“青云梯”。

从起居郎,到中书舍人,再到掌国家财政大权户部侍郎、又任翰林学士。元祐五年,掌御史台,成为了执法之官;元祐六年,升任尚书右丞,掌参议大政;元祐七年,升任门下侍郎。官职一度升至副相。

藏龙数十载,终于青云直上。这步调,让人惊掉下巴。

忠直为国是他的一贯原则,高就期间,苏辙凭借一双火眼金睛鉴识奸佞,本着士大夫的精神提出了很多对百姓有益的举措。他在仕途上彻底反超了哥哥苏轼,成为了“老苏家”官员品级最高的一个。

宦海浮沉。

自绍圣元年1094年开始,苏辙因为上书反对哲宗恢复熙宁新法,也乘上了“连贬火车”。1097年,被贬为化州别驾,安置雷州处分。此时,苏轼也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

难兄难弟在雷州相聚了数日,喝酒对饮。只是没料想,此地一别竟然成了永别。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苏轼在常州去世,从此,对于苏辙来说,他不仅少了一位至亲,也少了一位知己。为此,苏辙心伤不已。

政治生涯的起伏波澜也早已令他看透了腐朽的时政,有了归隐之心。

1104年,苏辙定居颍川,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从此谢绝宾客,终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静静地思考人生,终年74岁。他这一生,著作多达96卷,学术高度不在其兄之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或许因为性格不同,他并不像哥哥苏轼那么自带流量,却能始终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态,在自己的位置笃定地发着光。

所以在天才身边,他依然能活出耀眼的自己。

人生就像是一场漫长的戏剧,大幕拉开,我们每个人都是演员。

歌、哭、哀、乐,离、合、悲、欢,得意失意,万千滋味,都要尝个遍,也要演个遍。

没有谁能一直站在舞台中央,也没有谁是永恒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