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母猪地
王村、近城等村地名,位于王村西北、近城西南。
很早以前,先民发现这块地里的庄稼年年受到野猪的遭害。他们无论这么猎杀,野猪数量仍然不减,便认为一定是有不少母猪在繁殖。于是,将这块地称之为“母猪地”。
也有人说,这块地里曾有一头母野猪,为亲情与爱情,疯狂飞奔撞伤村民,救下已在案板上待宰的一头公猪和三头小猪。母猪的这种母爱和情爱令人感动和敬畏。故名“母猪地”。
还有人说,村民的一头小母猪突然失踪了,多方寻找未果。邻居亲友听说后,都跑来安慰他,他却一笑了之。到了秋天,他在这块地里收割庄稼时居然发现了这头母猪,还意外带回十三头小猪。这事轰动了全村,村民无不羡慕。后来,人们就称这块地为“母猪地”。
2、永红沟
高家山、神堂坪、马头三村交界处地名。
原名“千佛寺沟”,因沟内有著名的唐代古建筑“千佛寺”而得名。文革期间更名“永红沟”。
1969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原石圪塔公社高家山、神堂坪、马头、固庄四个生产大队联合在这条沟里建了一所小学,让周边16个自然村的孩子在这里上学。学校竣工后,命名成了重要的议题。当时正值文革“破四旧”的第一波——改名潮中,最时髦的红色名有“卫红”、“卫东”、“红兵”、“保红”、“永红”,有“反修学校”、“育红学校”“东方红学校”等。“要让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后一代”,是当时的教育理念和指导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根本宗旨。基于上述因素,原高家山中心校校长、新建学校的第一任校长王俊杰,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决定将原“千佛寺沟”改为“永红沟”,将新建的学校命名为“永红沟学校”。
3、盐坊地
张庆、西河堡、弓村、南营、南谷、大小张义、东贾与郭家堡乡南关、小东关等村地名,以历史遗迹命名。
“王家堡,烂郝庄,叮嘀嘚澜漏咸汤,人们活的真恓惶……。”这是流传至今的一段顺口溜。过去,榆次城西农村由于地势低洼,每年七八月份的雨季,大量雨水堆积,很难排走,使很多土地成为盐碱地,无法种植庄稼。与此同时也催生了一批炼盐户。他们把盐碱土收集起来,放到大柴锅里,再加上水熬,淋出来的盐水待水分蒸发后就变成了硝盐。据说硝盐没有海盐咸。熬制硝盐的作坊就叫“盐坊”。
后来,盐坊所在地已变为良田,但农村的这段往事还在民间流传。人们便把曾经盐坊所在地命名为“盐坊地”。
4、闫家沟
东郝村地名,位于村东偏北。
原名“荒乱沟”,沟内有一条曾把省府太原和榆次老城东门、长凝古镇、八缚岭以至和顺、辽州(今左权)南直隶(今河北南部)、河南及更远处连接起来的古官道。古时,战争频发,社会荒乱,在这条古官道上抢劫行人、野狼伤人,闹饥荒饿死人等事件时有发生,故名“荒乱沟”。
后来,使赵村阎姓官宦家族选准沟南的“凤凰穴”坟地,觉得原沟名对阎家不利。为使坟地吉祥改沟名时,阎家曾在沟内搭台唱戏。来的人只要说“闫家沟”,既能看戏,又能免费饱餐;如果还说“荒乱沟”,连推带骂甚至一记耳光予以驱赶。就这样,将荒乱沟改名为阎家沟。
据明清《榆次县志》记载,使赵阎家出过2位文进士(分别为从四品、从五品官)、2位武进士(分别为从三品、正五品官)、4位文举人、2位武举人(官职不详)、若干贡生(官职不详)、秀才等,是名闻榆次的官宦家族。
5、杀人地
庄子乡西墕村地名,位于村北。
原名“墙后地”,因位于村北端村民住宅墙后而得名。后因解放战争时期,阎军在此地制造了“西墕惨案”,故将地名改称“杀人地”。
1946年8月,阎锡山亲自选准的榆次县长韩晋材上任仅两个月立足未稳。此时,我方武装经常出没在同蒲铁路,割电线、端碉堡、破坏铁路。特别是在郭村、修文一带给阎军以很大打击。为此,阎锡山将韩晋材叫回太原命令他“为杜绝此事,不惜血染榆次”,并派37师师长雷仰唐率部到榆次执行此事。结果,没捉到一个共产党而难以交差,便恼羞成怒。农历七月二十三,37师师长雷仰唐率部乘铁甲车来榆次,伙同韩晋材与警察局局长康希武以及榆次爱乡团第4连、37师特务连、郭村治村村长、特派员、协助员等,以“西墕村民破坏郭村铁路”为由,包围了西墕村。将村民(见年轻人就捉)迫至花四儿门口的大槐树下,逮捕了村长牛六旦等34人。押至郭村,临上铁甲车时,枪杀了30岁的花会真、25岁的赵二和尚,刀砍了32岁的村长牛六旦,然后将其余31人押至特警组。开始看管甚严,后来逐渐松弛,人们以为没事了。到农历八月十八,为了“杀鸡给猴子看”,又将31人押回西墕,在村中乐亭(古戏台)召开村民大会的同时,在村北墙后地将31人全部用自己的裤带背手捆绑。先用刀砍杀魏三妮、郝文俊、杨锁柱。随即,郝丙午、赵八蛮、郝则气、何根子、花明小、(臭儿)赵改柱、潘俊喜为求速死,便大声喊叫,有的遭刀砍,有的遭到机关枪的扫射。其余21人陪绑(和即将处决的人一起绑赴刑场),虚惊一场。在村中开会的赵四会抱着孩子说了一句:“我们村里都是好人”,被当场从人群中拉出。后来,被刀杀于郭村铁道旁,当日共杀11人,其中魏三妮、花明小、郝丙午、潘俊喜、经村人抢救而幸免于难,原因是行刑者明知是滥杀无辜而不忍下狠手。
后来,村人看到7人遇难的这块地,都感到毛骨悚然,自然就叫成“杀人地”了。
6、牛王圪塔
北田村地名,位于村西偏南,以地形与希冀命名。
此处地形高,有两处形似耕牛之牛角。传说牛王是孔子的学生冉耕。冉耕,字伯牛,约公元前544年生,春秋末鲁国人。他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因他喜好农耕,所以死后被玉帝封为牛神牛王,专司人间饲牛、耕作事宜。众望牛王护佑子孙,消弥瘟疫,以确保一方农耕而造福黎民,故名“牛王圪塔”。
7、女儿坟
乌金山镇西庄村地名,位于村南。
相传很早以前,西庄田氏有一女,年方二八,才貌双全,芳名远播,被朝廷选中秀女。不知何因一直未有人来迎,派人多方疏通未果。按照朝廷律条,但凡被选中的才女,无论什么原因也不准出嫁,但绫罗绸缎、佣人丫鬟却能享用。正当妙龄,日日在家枯坐,纵然玉粒金纯也难下咽,“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就这样日复一日,花荣凋零,郁郁而终。京城派人来安顿后事,葬于西庄村西的“铁匠沟”边,并立了贞节牌坊。
后来,人们把埋葬田家女的坟地叫做“女儿坟”。到20世纪70年代,还能在块地里依稀看到几块大的青石墩。这个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8、三庙沟
修文镇东郝村地名,位于村东。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六月,先人在沟内北崖建儒、道、佛三教教祖庙,供奉孔子、太上老君(老子)、释迦牟尼塑像,人们便将这条沟命名为“三庙沟”。后又称“三妙沟”。因沟内为沙性土,故讹称“沙庙沟”。
如今,逐年扩建的三庙已更名为“通天寺”,每年农历四月十八还是这里的庙会日。是日,前往焚香上供,求子祈愿者络绎不绝,热闹非凡。而这条沟人们仍称“三庙沟”、“三妙沟”或“沙庙沟”
9、鳖盖子
修文镇东郝村地名。
原名“峰垴”,因地势较高而得名。它位于东郝村北端、源涡村南的潇河由西向南拐弯处南岸。
后来,人们从远处看这座山成椭圆形,顶部微隆起,形似鳖盖。鳖不怕水,又有健康长寿的寓意,于是更名为“鳖盖子”。王八是鳖或乌龟的俗称,因此又得名“王八山”。
10、育红沟
源涡村地名,位于村西北。
原名“浇沟儿”,因流域面积广,雨季水源充足而得名。上世纪70年代的“农业学大寨”中期,源涡大队办起了农业科技班。将“培育红色农业接班人”作为目标。把“浇沟儿”更名为“育红沟”作为基地。这就是“育红沟”由来。
11、卧羊沟
源涡、北合流村地名,位于源涡村东北、北合流村西北。
“羊卧地”,即:晚上,让羊群停在耕地里拉肥。经羊群卧过的地比较肥沃,大都会获得丰收。这条沟位于源涡、北合流之间,离村落较远,运送农家肥较费劲。于是,村民就用“羊卧地”解决。因这条沟经常“卧着羊”,故名“卧羊沟”。
后在此沟里建了化工厂。
12、神仙地与磨光地
使赵社管中心秋村地名,位于村南,以故事传说命名。
古时候,秋村名为“乔村”,以望族乔姓命名。后因乔氏家族中二品武臣乔忠厚遭西宫娘娘调戏不从反被诬陷,触犯皇威而灭门九族。乔氏灭门后,乔村其他六大姓为了各自姓氏的荣耀和利益,以本姓氏而定村名的斗争非常激烈。有一日,天空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忽然出现一位鹤发童颜、手拄拐杖的老者,站在人群中大声言道:“你们不要为村名之事争吵了!现在正是仲秋明月之时,丰收在望之际,以老朽之见,就取名“秋村”吧!往事须在你们心头磨光。”说罢飘然而去。良久,人们才如梦方醒:“这是神仙在点化咱们,就以神仙之意叫秋村吧!”
后来,人们把神仙显现之地命名为“神仙地”,把乔氏耕种过的土地命名为“磨光地”。
13、小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