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小产权房网深圳小产权房网

前进公社 是小产权房?滨州地名文化展播——小泊头镇

小泊头镇历史悠久,在金代为盐山县幞头镇,明代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称渚头镇,清代称泊头镇。1931年起为无棣县六区,1957年2月为泊头乡,1958年为前进人民公社,1959年为泊头公社,1984年5月为小泊头乡,1985年为小泊头镇。境内有津汕高速、新海路、车泊路、泊山路等主要公路过境。

为何改称“泊头镇”,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古泊头靠近禹疏九河之一鬲津河(后来因上游有四女寺而叫四女寺咸河,现在又叫漳卫新河)下游,村庄坐落在河东岸,这里离埕口码头仅十几公里。埕口在历史上由渔村发展成商埠以后,一些商船在埕口停泊,至清朝埕口码头已初具规模。南至江南宁波,东北至秦皇岛,商人将木材、铁器、药材等多以水路运至埕口一带销售,因此逐渐形成了供商船停泊的码头。商船又收购当地小枣、海产、畜产品、棉花等运往天津,转至烟台、大连,南到上海、宁波等。有的商船逆河而上,在泊头停泊,装卸物资。也有的从德州、济南转输运河通于京师。后来取“泊”字之音,改名为泊头。

小泊头镇渔网产业有着近百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拥有渔网加工企业近百家,渔网从业业户600余户,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有各类机器1800余台(套),可生产订制挂网、拖网、手抛网、网片、网浮、网坠等各类产品200余种,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0%以上,形成了“拔丝—织网—定型—封网—成网”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条,并辐射带动了浮漂加工、劳动力装卸、物流、电子商务等配套产业发展,辐射无棣、沾化、庆云、海兴“四县”,成为中国渔网渔具四大主产地之一。2021年,全镇渔网产业总产值近70亿元,电商年销售额达到1.5亿元,物流、贸易等相关服务业年产值8800万元,带动群众年人均增收10000元。位于小泊头镇东北部的马道门村就是渔网产业的专业村。全村有各类机器260余台(套),可生产订制挂网、拖网、手抛网、网片、网浮等各类渔网渔具产品。近年来,该村由传统手工为主的作坊式生产逐步向企业化、自动化转变,渔网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渔网产品也逐步向“深海”拓展,形成“拔丝—织网—定型—封网—成网”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条,并辐射带动浮漂加工、货物装卸、物流、电子商务等配套产业发展,产品也由国内市场向出口外贸方向转型,实现从江河到海洋、从国内到国外的飞跃。

张义井村史馆是无棣县第一个村史馆。张义井村于明永乐二年建村,初名楼底里,距今有六百多年历史。相传,当年燕王朱棣在靖难之战时路过此地,人渴马乏,士气不振。士兵在村内发现一口水井,不仅水源充足,而且井水甘甜似泉,沁人心脾。燕王大悦,说道:“真乃‘义井’也!”为纪念该井,后来,居住此地的张姓村民将村名改为“张义井”。

义井张氏属明代移民,原籍北直突州昌黎县。以农耕为业,或枣粮,或畜牧,忠厚传家。由于祖先贤德,家道昌盛,后代子孙人才辈出。为官者乡贤无数。五世传人张为仁,字致堂,自幼聪慧,读书上进,立志考取功名报效国家。十七岁中秀才,二十三岁中举人,三十九岁著《偶说),四十二岁中进士。清顺治十六年,任河南省内黄县令。任职期间,兴修水利,奖励垦荒,减轻赋税,深受人民拥护。同时注重办学,修学堂,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凡是民间纠纷,必亲自调解。灾荒年救济灾民。兴利除弊,除暴安良,内黄县盗贼敛迹,百姓安居乐业。三年届满,升任内务府中书舍人,被推荐为第一等有才干的官吏。顺治帝钦赐朝衣,以示嘉励。康熙六年,任刑部江西清吏主事,任期内,悉心审查案卷,慎重妥善处理每一宗大小案件。康熙七年,升任刑部江西司员外郎。康熙九年,张为仁奉旨督理北新关钞务,亲征税银9万余两,采办铜46万余斤,均无丝毫亏损,不愧为一代清官。康熙十三年。钦命广东提督通省学政。因为政清廉,安邦爱民,战绩卓著,深得皇帝信任。曾让他担任三次大主考,参与修订《大清律例》,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任务。康熙十六年,皇帝赐碑嘉奖。于是,义井张氏祖茔中因大小石碑林立闻名遐迩。其中,龟驮石碑数座,碑帽二龙戏珠,碑身刻着皇帝赐文,供后人瞻仰。坟茔一旁有高大的石门楼,门内石桌、石椅、石马一应俱全。门楼的楹联诗“恩三纶恩”,传说此联为张为仁的学生所赠,现在仅剩下后面三个字。当时全村婚丧嫁娶均由此门出入。可惜的是,后遭破坏,留下来的已经不多。解放初期,很多石碑被推倒,拉去修桥筑路。石门的楹联,就被修了村中的西大桥,年久失修大桥坍塌,修路时又被埋在地下(埋在村西张凤梅家门前的路下面)。坟茔仅剩的一座又高又大的石碑,也已被毁,仅剩碑身上半部分(在村东水池边),残留的碑文字迹正规清楚。

在义井张氏祖茔南面原来埕口通往崔口的古道北边(已不存在了)立有镇道碑一座,现在仍高高耸立在那里,完整无缺。碑座为金龟托寿,碑帽二盘龙戏珠,珠下镌刻篆书“皇精”二字,碑身刻着“诰赠奉政大夫广东提学道按察司俭事临溪张公神道”。据说当年过往官员,武官下马,文官下轿,可见张为仁的功绩和清廉之风被时人所仰慕。2002年11月,该碑被列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小泊头镇人文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特色鲜明,传统舞蹈类有疯秧歌、传统戏剧类有东路梆子、曲艺类的西路大鼓、西河大鼓、三弦书,以及传统技艺类泊头肘子、泊头下货、仝氏果穗花馍、仝氏手撒网等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凝聚着深厚地域特色的文化基因,是小泊头镇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文化财富,是全镇人民智慧的结晶。

小泊头镇下货肉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其制作的传统工艺也已传承百年。艺人刘义岗曾祖父刘其栋起先在津韵郊外经营布匹生意,后因朝代战乱隐姓埋名跟随地方名家小吃艺人赵贵理学习地方名吃——下货制作手艺,后经四代传承。刘义岗祖父讳重畔(字芹堂)他老人家在天津经商多年,与一位王老先生结为异姓兄弟,合伙经营布匹生意,这位王老先生的父亲是做熟食生意的,在当地小有名气,刘义岗祖父是在他手里学来其他下货制作手艺,与原有技艺融会贯通后传于刘义岗的大伯刘哲轩。经其研究改造,成为十里八村、远近闻名的下货制作名人,都知道他的肉食和“八大碗”的制作,因他做肉食做了一辈子,且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如今刘家泊头肉食早已是泊头镇的传统美食。

秧歌的发源——四季拳。北高村高家的四季拳发源最早,到现在已是三十二代,一代武功的祖先是白马银枪高公讳,传说他当时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从此高家人财两旺,就这样代代相传从无间断。在那时士香公是世系三十九世,在五十世上安国公来北高落户后立为一世。十六世荣祖下传振兴十七世,祖袁文到庆丰,已是二十三世三十二代传人。1994年有村两委班子办起武校,大力推广高家武术。1996年有北高村两名演员参加了国际演武大会,表演了传统武术和器械两个项目,并获得了这两个项目的一等奖。这为以后秧歌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秧歌的发展——木偶戏、样板戏和古典神话相结合,丰富了这项民间艺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北高村文艺活动盛期是在民国一十六年,东北四平双盛商店高家人最多,在祖家爷爷辅俊带领下,在东北四平和天津三盛两家商店的赞助下举办了以木偶戏为主的各种戏,又有上海浦东码头富翁高三喜先生赞助该戏曲的演出,民国十七年祖家爷爷请了名家教师吴长存师傅,驻村两年,办成了当时时下比较有名的戏班子,剧种主要是梆子。每到农闲时或春节期间搭台就唱,内容和形式都已十分丰富,都是广大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在群众中的影响很大,是当时主要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这为秧歌的丰富创造了条件。

秧歌的雏形——跑地秧歌。民国二十年,北高村组建了秧歌队,节目形式比较单一,当时就叫跑地秧歌。是从临村南王请了一位师傅任教,其中有旱船狮子、武术、小戏落子。春节时秧歌在漳卫新河南北40余里村庄的范围内活动,方圆200余里。往北到河北小山,往东达道口,往南到白杨,往西及盐山。影响面达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