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小产权房网深圳小产权房网

大地雷和小产权房哪个好(身手不凡的雷场“铁扫帚”)

图①俄罗斯BMR-3M装甲扫雷车;图②德国“野猪”装甲扫雷车;图③瑞典Scanjack-3500扫雷车;图④哈士奇地雷探测车。

11月19日,也门政府军在该国西部沿海地区引爆了6000余枚地雷和爆炸装置。政府军一名官员表示,排雷专家目前仍在这些地区执行排雷任务。

11月25日,叙利亚代尔祖尔东部与哈马北部分别发生地雷爆炸事件,2名平民死亡、17名平民受伤。

屡扫而不绝,像伏于地下的毒蛇,说不定哪天就会给人致命一击,这就是地雷。它曾被称为“穷国的核武器”,即使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威力也同样不可小觑。

但是,正如五行相生相克,从地雷诞生的那天起,探扫雷技术也随之应运而生。随着科技的发展,一大批探扫雷装备先后登上军事舞台,成为开辟“生命通道”的利器。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些形形色色的探扫雷装备。

探扫雷装备的“前世今生”

最早出现的现代意义上的地雷是防步兵地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用炮弹改装成反坦克地雷,以遏制英军的攻势,这被认为是最早的反坦克地雷。此后,各国纷纷研制,地雷的种类不断增加,综合毁伤效能不断提高。

有矛就有盾。地雷诞生后不久,便有了排雷的士兵和器具。对现代意义上的地雷,用金属探雷器进行人工扫雷是当时最普遍的方法。时至今日,金属探雷器仍在各国军队中发挥着作用。但是,当时的金属探雷器错误警报率高、效率低,还易造成士兵伤亡。因此,世界各国纷纷开始研究扫雷新方法、新手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英国在坦克上试装了滚压式扫雷器,这被认为是机械扫雷装备的雏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苏、美等国相继在坦克上安装了多种扫雷器,如英国安装在“马蒂尔达”坦克上的“蝎”型打击式扫雷器,苏联安装在T-55坦克上的挖掘和爆破扫雷器等。这些扫雷装备普遍构型笨重,扫雷速度慢,运输和安装困难。

20世纪50至60年代,机械扫雷装备得到迅速发展,不仅重量减轻、结构简化,而且连接方式简单,性能明显提升。之后的几十年里,机械探扫雷装备在作业宽度、深度和人员防护方面的性能大幅提升,更加专业的探扫雷装备纷纷出现。

1994年,芬兰研制的RA-140DS系列扫雷车,设计有“三防”装置,能够使宽3.4米、埋设深度37厘米以上区域内的反坦克和反步兵地雷失效。

瑞典陆军战斗工程局研发的BDV扫雷车,能够探扫埋在地下50厘米的地雷;他们在轻型坦克上加装的“飓风”扫雷装置,工作时能以1200转/分钟的速度旋转,击打地雷和子弹药,将其引爆摧毁。

除此之外,瑞典还有其他一大批先进探扫雷装备,如“地雷狂欢者”扫雷车能够拆卸成独立部分,便于远程运输;博阿·凯特比勒公司研制的“喷火”扫雷系统,拥有独立的动力系统,扫雷成功率颇高。

众所周知,苏联具有当时世界上最强的装甲力量,也装配着数量庞大的机械扫雷装备,平均每3至5辆坦克就配备一个扫雷犁或扫雷磙。目前,俄罗斯对新一代扫雷装备的研制依然在进行,其研制的IMR-2M扫雷装备装配在T-72坦克上,用以取代安装在T-54/55坦克上的IMR工兵战斗系统。

美军也研制了扫雷犁、扫雷磙、扫雷导爆索、磁扫雷器等多种扫雷系统。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微型扫雷器,可开辟1.25米宽的安全通道;“灰熊”战斗工程车前部4.2米宽的扫雷犁能够排除地下30多厘米处的地雷。

在这一领域,南非DCDPM公司设计和制造的Husky系列地雷探测车也堪称代表,它出众的作业能力受到多国军队用户肯定。

形形色色的扫雷“利器”

世界上较为成熟的扫雷方式除了人工扫雷和机械扫雷,还包括爆破扫雷和电磁扫雷。

机械扫雷装备一般包括扫雷犁、扫雷磙和扫雷链3类。

扫雷犁如同一个铁耙,能在前进时犁出地雷并推至通路外。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国皇家工兵扫雷犁,它由多片犁刀组成并带有偏转器,遇到起伏不平的地面,能够自动调节犁刀的高低,以确保扫雷彻底。

与扫雷犁相比,扫雷链则显得有些“粗犷”。如瑞典的Scanjack-3500扫雷车、德国的“野猪”装甲扫雷车等都设计有扫雷链。以“野猪”装甲扫雷车为例,它通过链接在滚轴上的24根链锤高速旋转,高频率地击打地面,将埋设在25厘米深以上的地雷砸毁或引爆,短短15分钟就能开辟一条长100米左右、宽4米多的安全通道,以保障装甲部队机动。

谈起扫雷磙,最典型的当属瑞典的车辙式扫雷磙,它由高强度钢材制成,重6吨,能用自重将地雷压爆,可经受反坦克地雷20次的爆炸,扫除单次压发的反坦克地雷有效率达95%以上。以色列曾将其安装在“梅卡瓦”坦克上,在叙军的雷场中开辟通路。

机械扫雷尽管有一定成效,但用时相对较长,且容易招致敌人火力集中打击,所以在交战时一般使用爆破扫雷法清理雷区,在短时间内为部队开辟安全通道。英国的爆破扫雷系统“大蝮蛇”,能利用强大的冲击波将地雷引爆或抛至通路以外,最大发射距离350米,一次性可开辟宽7.3米、长183米的通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耐爆炸、耐触压、抗打击的电子引信地雷大量出现,这种地雷只有在接收到坦克等目标释放的声、光、电等特殊信号时才会起爆,机械扫雷和爆破扫雷装备都对它无可奈何。因此各国相继研制出了“电磁信号模拟扫雷系统”,通过模拟坦克的电磁、红外、震动信号,诱爆车体前几米范围内的电子感应地雷。

这一过程中,人们又发现,单一的扫雷装备已经难以适应战争的需要。于是,多功能扫雷装备应运而生。如俄罗斯的BMR-3M装甲扫雷车、法国的K2D扫雷系统等。以法国的K2D扫雷系统为例,它同时配备了扫雷犁、电磁信号模拟扫雷系统、火箭爆破扫雷器和通路标示装置,在清理雷场时,既能发射爆破扫雷索开辟通道,又能用扫雷犁和电磁信号模拟扫雷系统排除“漏网之鱼”,还能利用通路标示装置放置指示器,为后续部队标识通道范围。

目前,不少国家已经具备研制生产多功能扫雷装备的能力。我国研制的某新型综合扫雷车,集机械扫雷、爆破扫雷和电磁扫雷等手段于一体,已经部署在黎巴嫩维和任务区执行扫雷任务。

无人扫雷装备成“新宠”

为把官兵探扫雷作业的风险降到最低,不少国家开始研发无人扫雷装备,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

美军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先后研制出“魔爪”“派克波特”“地雷猎手”等无人扫雷装备。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军使用了数十种探测、扫雷与排爆机器人,其中第一装甲师的7台扫雷机器人排除引爆了1000多枚地雷。

与传统的扫雷装备相比,扫雷机器人具有体积小作用大、环境适应能力强、扫雷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如日本文部科学省研发的“彗星2号”机器人,采用声波雷达技术,不但可以探测到普通的金属壳体地雷,还可以发现金属探测器无法发现的塑料地雷。

2016年,俄罗斯的“Uran-6”多功能扫雷机器人列装其陆军工兵部队,它集多种“功夫”于一身,可以安装分节辊、推土铲、夹持器、后叉车、后铲和机械臂等多种扫雷用具,可扫雷,可排爆,也可灭火,大大提高了俄陆军工兵部队的扫雷效率。

近年来,为响应联合国的维和扫雷行动,斯洛伐克、挪威等国家也研发出了可遥控操作的扫雷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