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深圳正从特区时代走向湾区时代。作为多重国家战略交汇之地,深圳正处于“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的黄金发展期,是中国式现代化“并联”发展的成功范例。作为经济特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自觉担起“试点、试验、示范”责任,在新征程上书写更加精彩的答卷。
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探路
深圳生而负有使命。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深圳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而是主动作为,抢先谋划,在全国率先布局新兴产业,使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经济发展动能更加强劲。2011年深圳GDP突破万亿元大关,在新一代移动通信、超材料、基因测序和基因组分析等技术上取得了国际领先地位,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增速高于GDP增速2倍以上,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全面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进入全面发展快车道。GDP接连跨越了两个万亿元台阶:2016年迈上两万亿元关口,2021年突破3万亿元,十年之间连上两个新台阶,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一路高歌奋进,成为全球极具活力与创新力的城市之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作为我国高质量发展高地,深圳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通过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构建了统一大市场,深化了要素市场化改革;通过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系,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深圳还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并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巩固在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建设了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作为我国外贸的领头羊,深圳发挥优势,以全世界的市场为市场、全世界的资源为资源,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多双边贸易和投资发展。
事实上,经济特区的永恒价值,就在于一马当先勇往直前地推进改革开放,着眼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当好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和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探索与示范奠定深厚基础。
争做“全能冠军”,实现全面发展
深圳追求的并不是只做“单项冠军”,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全能冠军”。聚焦“五个率先”,深圳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五大定位: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
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深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发展格局。北大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执行院长于长江认为,深圳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除了在经济、高新科技产业等方面作出“看得见的”贡献外,在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也有不少“看不见的”贡献。
深圳不断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日新月异的面貌,朝着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全能冠军”目标大幅迈步,不断彰显着深圳这座城市的民生温度。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特区居民推窗见绿、四季见花,享受着绿色民生福祉。“山海连城”的计划让市民走得进山、亲得近水、赏得了城,“深圳蓝”和“千园之城”是深圳的靓丽名片。
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字显示,截至2022年末,深圳全市就业人口规模达1234.8万人,异地务工人员977.4万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8.21万人。深圳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2022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718元,较上年增加1871元,同比增长2.6%。
深圳还始终铭记“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的政治责任,以先行示范的担当作为,自觉服务于全国乡村振兴战略大局,促进对口帮扶的9省区97县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2022年,深圳共投入财政帮扶资金50.4亿元,实施了437个项目,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合作、民生发展、消费帮扶、智慧农业等重点领域的深圳特色帮扶样本。
作为超大型城市,深圳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凸显“智慧+韧性”的现代城市治理底色。
跑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加速度”
深圳以经济特区和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优势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力争跑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加速度”。深圳仅用占全国0.0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2.6%的GDP。从粤港澳大湾区,到深圳先行示范区,再到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三大国家战略相继落地,让深圳成为“特上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