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小产权房网深圳小产权房网

地产人的中年危机:要有多努力 才能走完这一生

在一个行业里待够30年,你能经历的就不只是几次行业的危机起伏,还能看见很多人的奋进、挣扎、消失,看见一些梦想,看见一些无奈。

“我一睁眼就担心自己今天会不会被干掉,到了晚上躺在床上就庆幸今天没有被干掉”,一位TOP5房企城市总对他的助理说,他每天都活在职业危机感中。

表面上这些大企业的中坚层拿着百万年薪,说话一言九鼎,每年为公司带来几十亿、上百亿销售额,有让人羡慕的光鲜靓丽,但他们从基层员工走到现在,越来越信奉那句“路,越往上走,越难”。

现实就犹如吴建斌在《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里提到的一个场景:在碧桂园集团投资分析会上,一位海南区域总梁总没回答出三亚项目每平米的成本,还测算错售价,不久后就被免职了。

这种情况并不是孤例。另一家北京房企的某营销总监前一年还拿着200万+的年薪,第二年就因公司业绩不达标被裁,长时间待业在家。

你干不了,

自然有人能干

随着地产开发业务见顶预期逐渐在业内达成一致,焦虑正在时刻侵袭。有的企业拼命奔跑,恒大、融创、碧桂园近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当企业需要跑步向前的时候,你没有跟上步伐,你就会被淘汰;有的企业开启多元化之路,寻找第二条主航道,万科进军商业和物流、绿城进军代建和小镇、龙湖正在谋划产业业务,而如果你还是一个“单纯的人”, 你就会被淘汰。

在这些企业业绩增长的背后,都隐藏着无数人的不眠不休。

地产人的付出,是为了能够站得更高,看到更好的风景。但实际上,拼命的人多,有时间看风景的人少。 “我刚入行的时候对区域总的要求是45岁,现在区域总42岁都嫌老了。”一位资深地产人力猎头说,“房地产开发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从业压力很大,这个行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卡的年纪线越来越低。”

地产界判断,新房交易的最高峰会在20182020年之间来临。在房地产这个大池子里,跳槽现象增多也预示着一个市场顶峰来临前的挣扎和不甘。从2017年到2018年,万科、龙湖、泰禾、阳光城、华夏幸福、鸿坤等企业管理层都出现相较以往更大的变动。

其中有成功的案例。如吴建斌,从中海到碧桂园再到阳光城,从标杆公司到上升期公司,从二把手到一把手,都是很难得的机遇。吴建斌把碧桂园的融资需求搞定,到阳光城把多年的负现金流搞正,顺便研究了行业,出了书,还有能力举办摄影展,深圳小产权房买卖,精力充沛,人生丰富。

也有失败的案例。有位高管的跳槽路径是从中海—华润—某亮—某辉,在某亮做到副总裁级别,后来在某辉也都是副总裁,虽然职级没有变,但是平台越来越小。

有的人虽然收入高了,但是自身的行业价值不断被消耗。赢得了现在,失去了未来。

你走得越远,

回头就越难

还有一些有意思的现象:跳槽也出现了抱团取暖,从针灸变成了拔罐。袁春从龙湖去了鸿坤,带了一波龙湖的“老人”过去。张晋元从万科加盟泰禾之后,泰禾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万科人”。

千亿级的企业人事变动,有时候是微创,有时候是换血,有时候会直接换掉器官。当地产人专业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向综合管理岗位转型或者去制造业,不然就会淘汰。

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一条必然成功的道路,你走得越远,回头就越难。

2015年,在万科的巨变期,毛大庆从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北京万科总经理的岗位上离开。他一度有抑郁倾向。后来,毛大庆创办了优客工场。在2018年的优客工场的三周年庆典上,毛大庆握着36氪作者的手,面带微笑,但摇了摇头说:这三年真不容易。

比毛大庆晚一年,原世茂集团副总裁兼营销总经理蔡雪梅离开,创办了ELAB。在《原来你是这样的味道—写给明天的蔡雪梅》的告别信中,蔡雪梅写道:“营销,之于他人,是一份职业;之于我,是生命的选择。可2014年的整体行情让我在倍感困惑之时,更是感受到了一种潜在的,巨大的挑战,我希望尽快找到那些答案……我知道我不会重复曾经的自己。”

这就是职场,再牛逼的人,都会遇到职场危机;揣着再多的梦想,都会踏入中年。有人的地方就有挣扎,挣扎着再为自己续一点血。

地产人的下半场:

拼了命才能走下去

同样出身于万科,同样负责过北京市场的“万科少帅”林少洲创业时间更早。他2002年创立厚土机构,14年后又回到地产企业,加盟阳光100出任行政总裁。但不到两年之后又再次离开,再次创业。

“刚开始要轻装上阵,蓄势待发,找好切入口。跟项目对接,找投资人都需要一个过程。房地产只要有一个项目就可以创业,创业的难度不大。但是要持续长远的做,还是不容易,做成一个持续的平台,需要长远的优势。”林少洲告诉36氪作者,“没有一个行业比房地产容易做。在房地产行业不挣钱的公司很少,在其他行业挣钱的很少。从房地产出来的人,对难度,深圳小产权房出售,要有足够的认识。如果完全放下房地产是不明智的,脱离房地产去谈创业,很难。”

“我想自己去尝试一下,自己建立规则,自己创造一下,做不好也没所谓,这么多年我也都习惯了创业的艰辛和不容易。”林少洲说。

走出第一步的人,很难再踏回来。

不知何时,35岁成了职场的一个门槛,像地产行业一样被分为上半场、下半场。35岁之前所有人都有梦想,青春时炽热,青春过后茫然。35岁之后,世界忽然变得骨感,有人挣扎,有人泯然,越来越多的人难以从容,拼了命才能走完一生。